靰鞡鞋middot靰鞡草middo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m.39.net/disease/a_6032484.html

作者简介

刘胜光,笔名:山人;辽东山人。籍贯:辽宁本溪县人。爱好:文学、书法、美术和摄影。曾在本溪电台、本溪日报、印象本溪、作家前线等多家媒体和平台发表过《游记·千山纪行》、《怀念战友》、《难忘儿时的年味》、《冬雪》、《孟大爷和孟大爷家的收音机》、《相约故里》、《山溪垂钓》等多篇文学作品。其中《孟大爷和孟大爷家的收音机》在作家前线第五届“才子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得“优秀作品奖”。

刘胜光《往事如烟》系列

靰鞡鞋·靰鞡草·苞米叶子

原创:刘胜光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东北民间俗语。

靰鞡(wu四声,la一声)一词,源于旧时满族语言词汇,意为“内部垫了靰鞡草的鞋”。东北话常把“鞡”读成“噜”或“喽”,所以,“靰噜”、“靰喽”,说的都是“靰鞡”。

满族发祥在辽宁新宾县,靰鞡又是满语。可见,靰鞡鞋使用与流行地域在东北。后来,由此延伸引用,泛指冬天穿的鞋子,将棉鞋称之为“棉靰鞡”,胶鞋则称之为“胶皮靰鞡”。

质量上好的靰鞡鞋,通常选用黄牛脊背部位上的上好牛皮制作的。

靰鞡的制作工艺虽不算复杂,但一般家庭里是做不了的,有专门的作坊制作。

将一整块熟好了的皮子由周边向内翻卷,鞋头部位压出二十几个褶子,鞋尾处缝合,另用一小块皮子接缝在褶子处,作为鞋脸,盖在脚面处。鞋帮周边再缝上几对牛皮条作鞋耳用,鞋子整体部分就算完成了。

现代人买鞋子都按码论双。靰鞡鞋没有码,只有大、中、小三个号,购买时也不是论双,而是论斤(老称,十六两一斤)。

靰鞡草,是一种多年生莎草科草本植物,这种草紧密丛生,茎直立,叶细长柔软,多生长在沼泽地。

将其茎叶晒干捶软,絮到靰鞡鞋里,脚上包上包脚布,再包进靰鞡草里,用细绳(起到鞋带作用)穿过鞋耳拉紧即可。

我见过舅舅穿过靰鞡。肥肥大大的,看着很笨拙。其实就是一层牛皮裹了一堆草,分量很轻并不笨拙,而且特别暖和。棉絮做的鞋子穿久了,棉絮会死板,不蓬松,御寒能力大打折扣。靰鞡鞋好在可以经常更换靰鞡草,经常保持蓬松状态,所以御寒能力要强于棉絮做的鞋子。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特别的寒冷,零下三十二、三度是常事。

一般家庭家里的孩子都五六个,家家生活都比较困难。一双棉胶鞋通常都要穿上两、三个冬天。有的甚至冬天没有棉鞋穿。

小孩子又淘气,走路专找有冰的地方“打滑哧溜”。小跑几步,然后借着冲跑的惯性,站在冰上“呲溜”一下滑过去。一双新鞋一个冬天下来鞋底胶楞基本上就磨平了,鞋帮也出了洞洞。第二年冬天就要穿着这样破旧的鞋子过冬,又没有袜子,很冻脚的。于是,从破旧的皮手套上剪下一块皮子补上破洞,将苞米窝子(苞米外面的叶子,选取靠近苞米的较薄嫩三两层叶子),梳理成一条条的,团一团絮到鞋里面,很暖脚的。

晚上取出来,放在灶台上或炕席下烘一烘,次日再絮进鞋里继续使用。

在我的家乡,没有靰鞡草,人们就用苞米叶子来代替靰鞡草。同样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人参和鹿茸都是产于东北的名贵地道药材,特别是老山参,素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之说。其价格昂贵堪比黄金。为什么这种遍生荒野的小草,“何德何能”竟与名贵药材相提并论呢?究其缘由,无非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人们冬天在冰天雪地里生产劳作,需要抵御寒冷,而这种土制的“皮鞋”靰鞡,絮进靰鞡草,相当的暖和,解决了脚上御寒的大问题。

同时,农耕时代,经济落后,物质匮乏。靰鞡草不需要花钱购买,又随处可以搞到,还可以经常更换新草,比棉絮做的鞋子还暖和。故此,人们把靰鞡草称之为“宝”,并与人参和鹿茸相提并论。

“靰鞡”,早已远离人们的生活,淡出人们的视野!靰鞡草是配合靰鞡鞋使用的。“靰鞡鞋”没有了,“靰鞡草”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复存在”了!

估计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基本上没有见过,不知“靰鞡”和“靰鞡草”为何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北三宝的定义亦有所改变,由原来的“人参貂皮靰鞡草”改为“人参貂皮鹿茸角”了。也有人将前者称之为“旧三宝”,将后者称之为“新三宝”。

.2.22

于海南儋州滨海新区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ls/8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