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斜嵴:(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
2、横嵴: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
3、三角嵴:后牙牙尖顶伸向(牙合)面中央的釉质隆起。由牙尖的近中和远中斜面汇合而成。
4、下颌骨附着:上颏棘——颏舌肌附着;下颏棘——颏舌骨肌附着。内斜线——下颌舌骨肌附着。上方:舌下腺窝;下方:下颌下腺窝+二腹肌窝。
5、LeFortⅠ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突缝。
6、LeFortⅡ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有时可波及筛窦达颅前凹,出现脑脊液鼻漏。
7、LeFortⅢ型骨折:又称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颅面分离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常使面中部凹陷、变长。此型骨折多伴有颅底骨折或颅脑损伤,出现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
8、Kennedy分类
第一类:义齿鞍基在两侧基牙的远中,远中为游离端,即双侧游离端缺牙。
第二类:义齿鞍基在一侧基牙的远中,远中为游离端,即单侧游离端缺牙。
第三类:义齿鞍基在一侧,鞍基前后都有基牙。
第四类:义齿鞍基位于基牙的前面,越过中线的前部缺牙,基牙在缺隙的远中。
除第四类外,其他三类都有亚类,即除主要缺隙外尚有一个缺隙则为第一亚类,有两个缺隙为第二亚类,依此类推。
若前后有缺牙,以最后部的缺隙为准。
9、观测线分类:Ⅰ型观测线: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观测线。缺隙侧的倒凹区小,而远缺隙侧的倒凹区大。
Ⅱ型观测线:基牙向缺隙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观测线。近缺隙侧的倒凹大,远缺隙侧的倒凹小。
Ⅲ型观测线:基牙的远、近缺隙侧均有明显的倒凹或基牙向颊舌侧倾斜时所形成的观测线。观测线在近缺隙侧和远缺隙侧距(牙合)面都近,倒凹区都较大,非倒凹区小。
10、休息状态时,义齿容易脱落——基托不密合或边缘伸展不够,边缘封闭不好造成。
11、休息状态时固位好,张口说话、打呵欠时义齿易脱位——基托边缘过长;边缘缓冲不够,影响系带活动;人工牙排列位置不当;磨光面外形不好造成。
12、固位尚好,咀嚼食物时义齿易脱位——(牙合)不平衡,牙尖有干扰,义齿翘动破坏边缘封闭造成。
13、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软腭,下为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14、口底由舌系带、舌下肉阜组成。
15、口腔颌面部的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
16、三叉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面神经分为5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17、口腔颌面部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18、引起龋齿的四联因素理论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19、龋病按进展速度分急性龋、慢性龋、继发龋;按解剖部位分牙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根面龋、线性釉质龋;按病变深度分浅龋、中龋、深龋。
20、龋病的治疗方法化学疗法、再矿化疗法、窝沟封闭、修复性治疗。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