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草故事之制造口臭的口香糖

导读:鱼腥草又叫蕺(ji)菜、岑草、臭灵丹,民间常称之为“折耳根”。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多生于山地、沟谷。鱼腥草带有特殊的腥臭味,叶子和根茎可作为野菜食用,也可入药;具有清热、祛暑、解毒之效。

鱼腥草是一种食用价值颇高的野菜,在我国的南方是人们饭桌上常见到的菜。历史上,有一个人吃鱼腥草吃出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践,他带领越国人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在这个故事中,勾践发愤图强的一系列事迹,除了卧薪、尝胆之外,还包括采蕺食蕺。至今在越国的古都绍兴,还有一座蕺山,就是当年勾践采蕺菜的所在。

鱼腥草的传说

越王治口臭

据传春秋年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军队,越王勾践也只得做了吴国的臣子兼人质。为了取信吴王,早日回国重整旗鼓,勾践忍辱负重,通过“尝粪事件”,讨得了吴王的欢心——吴王染疾,勾践自称能够尝人粪便,诊断病症,不畏恶心,以表忠心。勾践最终回到了越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击败了吴王,成为了一代霸主,但品尝粪便却令他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毛病:口臭。谋臣范蠡进献了一条计策:山野之间,有种野草味道腥臭,不如号召越国全体人民,无论富贵贫贱,都采摘这种野草食用。

因为没有口香糖,无法遮盖国王嘴里的特殊臭气,范蠡才提出了这看似并不高明的建议。人人口臭,国王就不必感觉尴尬,顺带还能采野草当食物,一举两得。这件事在《吴越春秋》上有所记载,曰:“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岑草又名蕺菜,因为含有腥臭之气,民间称之为“鱼腥草”。相传范蠡号召越国民众集体采食鱼腥草的山头,因蕺菜而得名“蕺山”,位于如今的浙江绍兴。

失礼的野菜

唐朝大诗人杜牧在安徽宣城游历时,见到了山涧之中的鱼腥草,写下了“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脉”的诗句,感叹曾经全民都来食用的鱼腥草,如今却无人问津,怀古喻今,捎带着感叹自身的境遇。当初吃鱼腥草的风尚,从越国到吴国,从吴国到楚国,又从楚国延续到了更靠南方和西南的地区,却始终没有传入中原。中原人士以为,鱼腥草会导致口臭,是种令人失却礼仪的食品,只有蒙昧的东夷南蛮,才会以此为食。

如今河南也有鱼腥草生长,但根本无人食用;江浙一带自从渐渐“开化”之后,鱼腥草便不再为人所喜爱;至于根本没有见过鱼腥草的北方人,初食此物,往往作三日呕。吃鱼腥草是一个饮食习惯的问题,南方人长久食用,非但不以为腥臭,反而当作美味。除了当作野菜,鱼腥草的叶子还可用来包裹生鱼,减缓鱼的腐坏速度,此外也有人用鱼腥草煎制味道刺鼻的汤水,用来解暑,从气味到疗效,和如今的藿香正气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折耳根的身份

鱼腥草又叫蕺(ji)菜、岑草、臭灵丹,民间常称之为“折耳根”。它是一种食用价值颇高的野菜,在我国的南方是人们饭桌上常见到的菜。

除了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外,鱼腥草还是一种常用中药。中医学认为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被称为“天然而又安全的抗生素”。最难得的是,鱼腥草的药性可以通达人体的上、中、下三个方向。上至咽炎、肺炎,下至尿道炎、阴道炎、尿路感染,尿频涩痛,肾炎,外至皮肤上的炎症和疱疹,都可以通治。有时候,炎症发生在体内,人可能意识不到,医院做血液检查,有白血球升高现象,那就是发炎了。这时候,即使搞不清楚是哪里发炎,马上用鱼腥草来调理,也能很快就见效。

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四川广汉市高坪镇引入田间规模种植,现已带动周边乡镇近万亩种植面积,形成目前我国最大折耳根种植基地。

鱼腥草(英文名HerbaHouttuyniae)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中文学名:鱼腥草

拉丁学名:HouttuyniacordataThunb.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胡椒目

科:三白草科

属:蕺菜属

种:蕺菜

分布区域:大部分分部在长江以南以及中部地区

采收季节:夏季

贮藏:置干燥处

性味:辛;微寒;微苦

归经:归肝、肺经

鱼腥草,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50cm,有腥臭气。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无花被,有一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生于山地、沟边、塘边、川埂或林下湿地。

全身是宝的鱼腥草

鱼腥草的营养价值

全草含挥发油0.%,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尚含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花穗、果穗含异槲皮甙,叶含槲皮甙。也有报道花、叶、果中的黄酮类相同,皆含槲皮素、槲皮甙、异槲皮甙、瑞诺甙、金丝桃甙。

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

鱼腥草的食用价值

保健膳食

凉拌鱼腥草、鱼腥草蒸鸡、鱼腥草炒鸡蛋、鱼腥草炒肉丝、鱼腥草烧猪肺、鱼腥草粥、腊味小炒鱼腥草、鱼腥草猪肺汤、鱼腥草炒腊肉,总而言之,鱼腥草是南方地区的常用佐料,其叶亦可食用。

在印度,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地区,鱼腥草的嫩叶子是一种常见的凉拌菜佐料。

茶、饮品

扁桃体炎、咽炎:鲜鱼腥草泡水当茶饮,或烹食炒熟当菜吃。咳嗽、痰多、痰黄:鱼腥草洗净(量多少随人定),放入干净的锅里放水(水不要让太多,若喝一碗放入两碗清水)煮,煮开时放入适量的冰糖,小火再煮五分钟,关火。放凉了倒出汁水喝,有化痰之效。

临床报道鱼腥草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脓疡、癌性胸水、肺癌、宫颈糜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种病症。国外还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抗癌物质;除对胃癌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日本,鱼腥草受到青睐,除采用传统汉方、药膳食疗外,还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饮料等)方式应用。

鱼腥草药用价值

功效与作用

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排痛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抗菌作用

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在体外试验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较差。亦有报告,鱼腥草与桔梗的合剂,对肺炎球菌无抗菌作用(试管法,平板法)。鱼腥草能延缓小鼠实验性结核病变的发展,延长小鼠寿命。从鱼腥草中提出-种油状物,对许多微生物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特别对酵母和霉菌。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观察到鱼腥草(1: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也能延缓孤儿病毒的生长。

利尿作用

用鱼腥草灌流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从而具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有机物所致,钾仅起增强利尿的附加作用;也还可能由于槲皮甙的血管扩张作用。

其它作用

鱼腥草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有止咳作用(氨水法),但无祛痰、平喘作用。

应用与药方

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本草经疏》)

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三钱。研末,桑枝一两,煎水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治肺病咳嗽盗汗:侧耳根叶二两,猪肚子一个。将侧耳根叶置肚子内炖汤服。每日一剂,连用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治痢疾:鱼腥草六钱,山查炭二钱。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八钱至一两。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滇南本草》)

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七钱,水煎服。(《陕西草药》)

治痈疽种毒:鱼腥草晒干,研成细末,蜂蜜调敷。未成脓者能内消,已成脓者能排脓(阴疽忌用)。(《江西民间草药》)

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积德堂经验方》)

治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救急易方》)

文/内容整理/易公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赞赏

长按







































新媒体运营
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gx/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