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寿寺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塘,旁边树了一块牌子叫做瑶池,瑶池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美池,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地方,虽然这里的水很不让人满意,但是我今天在池塘边转悠,竟然发现这里也有人在钓鱼。
钓鱼可以说是一项最为古老的野外活动了,试想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为了生存,要与野生动物作斗争,于是发明了钓鱼这样的狩猎活动。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钓鱼已经成了一种休闲方式,对于一个身心疲惫的现代人来说,独自一个人跑到野外呆一天,真是一个好主意,我一直在边上观察他,我不太相信在这个“瑶池”中能够钓到鱼,不过我相信,那个钓鱼人只是想在这里享受一下荒野的感觉,和我在这里瞎转悠看杂草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亲近荒野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这里长了不少鱼腥草,它们正在开花。这个季节去山里,鱼腥草非常多,但是有一次走在一条山路上,却发现有人在用百草枯打两旁的杂草,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现在的人上山,都喜欢带回“回货”,如果他们把这里的鱼腥草带回去吃,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现在乡村里摘来的野果、野菜,确实也需要长个心眼,人们为了自己图省事,农药和除草剂遍布,现在的乡村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的乡村了。
绍兴城区东北面有一座小山名叫蕺山。相传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卧薪尝胆,曾经登此山采食蕺草以自励。《旧经》云:“越王嗜蕺,采于此山。”山上的崖壁上刻有一首诗,是南宋王十朋写的《咏蕺》:十九年间胆厌尝,盘馐野味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蕺山这个地方,也因为有了越王采食蕺草的故事,有了蕺山公园、蕺山小学、蕺山街道、蕺山亭,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蕺”这个字的意思,其实“蕺”指的就是鱼腥草。
鱼腥草别名岑草、蕺、紫蕺、侧耳根、野花麦等,中国植物志上的名字也是蕺菜Houttuyniacordata,属于三白草科蕺菜属,这个名字出自《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其实鱼腥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花,因为我们看到的鱼腥草那四片白色象花瓣一样张开着的,并不是鱼腥草的花,而是它的苞片,生于总花梗之顶,而那毛茸茸的小柱子是它的穗状花序,它们的花是上面长着的小得不能再小的黄色的小点点。其实鱼腥草即使不开花,它的识别特征也是很明显的,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难闻的味道,中国植物志上说是腥臭草本,它们的叶子薄纸质,背面常呈紫红色,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
我们这里也有吃鱼腥草的,现在人们都讲究养生之道,只要知道哪个野味是补的,肯定是趋之若鹜,当年越王勾践采食蕺草是因为闹饥荒无粮可吃,现在可不存在这样的事情。不过鱼腥草也确实是一味中药,有清热、解毒、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及乳腺炎、中耳炎等。
在我国西南地区,人们常将鱼腥草当作蔬菜或调味品。《本草纲目》将鱼腥草收载于菜部,现今西南各省、湘西、鄂西都有食用鱼腥草的习惯。吃法众多,可凉拌、可小炒、可泡茶,鱼腥草的根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折耳根,我没有尝试过。因为我有一次在村里吃过一户人家做的凉拌鱼腥草叶子,在我不明就里的吃了第一口以后,我就无法忍受这样的味道。但是对鱼腥草的味道一片好评的也大有人在,感觉人们对于鱼腥草的感情,就好象对于香菜的感情一样,爱者有之,恨者有之。
南宋有位诗人张侃有一首《采蕺歌》,诗云:“采蕺采蕺蕺渐绿,蕺山昨夜雨沾足。越女提篮入市中,论价不止金与玉。开时花似荞麦花,亦能蔓生走长蛇。龙肝凤髓久无味,却寻野蔌新矜夸。声名在世多相忌,最厌薰莸同一器。我歌采蕺非虚辞,采蕺歌中有深意。”这一句“采蕺歌中有深意”真是绝妙之处,颇有一种在采蕺中寻找桃花源的意味。
小丸子林捷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