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被精神之光照亮的村落,他们以家族为单位,血统为纽带,在道德的结合上比邻而居;这是一片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的村落,他们视恪守家规和社会普遍原则为天然义务,找到了比权力和财富更高的存在价值。
当细读由陈兴兵主编的《兰溪祠堂》一书之后,脑子里立马就跃出了这些念头。历史就像一叶扁舟,穿过了渺渺烟波驶到我的面前。我没有想到家乡的祠堂会如此之美、之众,积淀会如此之深、之厚,为我们徐徐打开了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
“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在何村。”聚族而居是宗祠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大多数村落一看祠堂名,便知族姓。如马涧镇下盘山村的叶氏宗祠、香溪镇厚同村的刘氏宗祠、兰江街道厚仁村的潘氏宗祠等等。这些粉墙青瓦、飞檐斗拱的祠堂,既展现了当地绮丽奇异的山光物态和五彩缤纷的风土人情,又连接了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有着浓厚的宗族感情。又如黄店镇太平桥自然村的太平桥世德堂和上新屋自然村的世德堂同为舒元舆后裔所建,他们以血缘为基石,世系为脉络,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保持着后人与祖先心灵的沟通。
祠堂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才能设宗庙祭先祖。宋之后理学盛行,朱熹在《家礼》中立祠堂之制:“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明成化十一年(),国字监祭酒周洪谟上疏认为:祠堂不应该“俱自西向东”,而是“高祖居左,曾祖居右;祖居次左,考居次右”。嘉靖之后,朝廷的一场“大礼仪之辨”,正式废除了建祠限制。
以上演变可以看出,兰溪祠堂多为明清建筑,但也有例外。黄店镇三泉村的世德堂,因祭宋末隋唐元章叔侄殉国之阵亡将士,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有人由此把民间宗祠、家庙等礼制建筑的兴盛推前到了南宋。
一般情况下,祠堂为族人聚会、议事和处理族内纠纷之用,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和灵位的场所。在兰溪得到保护的座宗祠厅堂中,很多宗祠也被称为家庙,如女埠街道渡渎村的章氏家庙、焦石村的邵氏家庙、兰江街道莲塘岗的何氏家庙等。也有把家庙称“台”的,如成于明嘉靖四十四年()的告天台,兰溪知县李得阳曾作《告天台记》一文:“今修立家庙,以景文公为始祖……”还有一部分祠堂是用堂号冠名的,如诸葛镇厚伦方的爱敬堂,永昌街道太平祝村旧宅自然村的覃恩堂、夏李村的永公堂等。
宗祠的移民也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组织迁徙、垦荒而后结庐立祠的,如诸葛镇诸葛八卦村、水亭乡西姜村的丞相祠堂、西姜祠堂等,所以宗祠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长乐村民视金氏大宗祠为“奠祖敬宗之所,伦理教化之地”,为村中地位最高建筑;黄店镇三泉村的唐姓宗祠世德堂,其后裔以唐元章、唐龙、唐汝楫等先祖为荣而四时祭享;灵洞乡洞源村范氏家庙,其先辈为北宋名相范仲淹,后辈以牢记范仲淹的《百字铭》为己任,香火不断。
掩卷而思,兰溪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文采风流,仅国宝级的宗祠厅堂就达29座,可见其历史渊源、建筑艺术以及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是以承继祖德宗功的祠堂文化来体现的,除了诸葛八卦村、长乐村和芝堰村里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群,还有如永昌镇的社峰村,现存有明清各类完好建筑40余幢,尤其是宗祠积庆堂独具匠心,建筑两边山面的木制板壁和砖砌山墙间用夹弄分开,起到通行避雨作用而被世人 值得一书的还有被洪铁成老先生喻为“建筑史上的革命孤本奇书”的柏社乡水阁洪塘里蒋氏宗祠,老先生对出自民国奇人蒋六山之手的中厅景福堂的屋盖类型、空间开发、建筑模式、梁架结构、装饰题材连呼了五次“革命”,洪老先生可是多次在建筑学上获世界级大奖的,足见该建筑之精奇。
宗法、血缘观念得以强化的根本就是光宗耀祖,先辈总是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后辈建树功名。永昌街道下孟塘村的嘉庆堂,其后裔徐自鼎于乾隆三十九年()经乡荐入顺天榜,第二年成进士,族人在门外正中央的石雕上刻下“乡会联捷”四字以作彰显。随着建祠、家族制度的形成,它的功能也越来越大,除了处理家族事务,也是族人违反族规接受教育和处理的地方,家规由此风行其上,如永昌街道下孟塘村上族祠的《孟湖徐氏家规十条》、诸葛镇硕范村馀庆堂的《范硕胡氏家训》等,有的宗祠还附设学校,如香溪范氏家庙是范俊讲学习礼之地,故又称“香溪书院”。
祠堂作为象征祖先和家族后裔心灵的“长城”,还起到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如永昌街道祝氏宗祠雍睦堂自年之后,就成为掩护党的地下活动的场所;柏社乡溪滩徐村的徐氏宗祠,自年日寇侵入兰溪之后,兰北浦南区委就把抗日自卫队的队部设在宗祠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祠堂做为家族光宗耀祖的象征,也多有名家题匾高悬于正厅以显家族荣光,其中不乏帝王钦笔,如建于明嘉靖元年()的女埠街道章氏家庙,挂有明世宗嘉靖勒赐章懋的“崇儒”匾额;香溪镇章氏宗祠世德堂的中厅,挂有正德皇帝御笔的“八婺名宗”匾额等。
“祠堂者,敬宗者也,祖宗之神依于主,主则依于祠堂,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祠堂是祖先灵魂栖息的地方,是怀抱祖德,追远报本之所,因而不乏合建的公祠,如永昌街道童山村的五大公祠赉思堂,为童山村的下朱井头、山童、溪童、祠堂脚和游埠镇金湖村东莞、前童村红泥塘等自然村童姓的共同祠堂。也有异姓合建的,如香溪章氏宗祠世德堂,为黄沙圩、黄泥岭、洞源及水亭、浦江章氏和童氏、义乌童店章氏和童氏等东莞郡的总祠堂,猜想这两家一定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而上华街道缸窑村年倡建的西山寺公祠,为全村18个户主合族共建,他们致富不忘报祖恩,体现的正是“团结、包容、凝聚、和睦、共融”的新时代美德。
试想一下,当你置身于这样一座青山处处,碧水泱泱的历史文化名城,什么才是最显眼又最能触景生情的?在那矗矗粉墙、鳞鳞青瓦掩映下的宗祠厅堂,又让散落天涯的游子寄托起怎样一种绵延无际的乡思?祭祀祖先,教育来者。一部《兰溪祠堂》带起多少如烟岁月,渺渺缭绕着我们的记忆,又带起多少负重前行的光阴,让我们一路鱼龙变化,为千年商埠沸腾起一种沉香般的情怀!
(注:欲索要《兰溪祠堂》一书者可留言说明》)
三白草堂美美分享
lxyangtai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