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1/5448257.html
西雁传媒报年第期/总第期
第一时间完美空间海量资讯全景会宁
神秘古堡残存的城墙
白草塬四百户村附近的神秘古堡——塌堡子
人们在古堡墙上挖开的豁口
《会宁县志》刊载的汉祖厉县城遗址
福慧寺
四百户村中苞谷屯子
忙碌着的乡亲们
慢牛坡一带险峻的地势
慢牛坡战斗纪念碑
柴洪宇烈士像(何继宗提供)
红军墓
田野中古堡静立,高大厚实的城墙上,却没有一个城门。究竟是谁,修建了这样一座神秘的古堡? 有人推测,这里似乎是汉武帝西巡祖厉时所驻扎的行宫。这座古堡真的和汉武帝有关吗? 白草塬,一块密布芨芨草的大地 去会宁白草塬时,正赶上兰州降了今年入冬后的第二场雪。幸运的是,这场雪主要落在河西、乌鞘岭,我们的行程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白草塬,距离会宁县城70多公里,是该县众多的乡镇中最偏僻的乡镇之一。白草塬东至断岘,北至段家河、七里沙河,西接郭城川,南至土门岘河,面积余平方公里。清早,出兰州,我们就感受到了这种偏远。给我们带路的朋友说,去白草塬最近的路是不走会宁县城。 于是,我们的路线便偏离了县城。出市区,走高速,过白银,从吴家川高速口下。我们沿S道前行,过靖远县城,经大芦乡。然后,走会宁县的郭城驿镇。到上午10点多,我们抵达郭城驿。郭城驿是会宁县比较繁华的小镇,似乎比一些地方的县城还要大一点。匆匆穿过郭城驿镇,向东而行。从郭城驿镇到我们的目的地四百户村,有两条路可行,一条走郭城、小羊营、两迎水、河畔、七百户、四百户;另一条走小羊营、方家寨子、总堡、七百户、四百户。我们走方家寨子一线。过方家寨子,路渐渐地陡峭了,这就是上塬了。接着,走总堡、九百户、四百户等地方后,就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 会宁地处黄土高原西侧,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呈南高北低之势。纵横交错的黄土高原沟壑,给这里带来肥沃黄土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那些纵横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和关川、祖厉等河,将会宁县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因而,会宁南部、中部多山地,北部多川、塬地。这里向来有:七川、八塬、九道梁之说。我们经过郭城川、关川、就是七川。而即将要抵达的白草塬就是八塬之中,面积最大,土地最肥沃,水利条件最好的塬。这些塬分布也很有特色,大多集中在郭城川和关川两侧。 离川上塬,这是一段曲折的盘山公路,路很好,又是雪后的晴天,能见度不错。随着山路的渐渐升高,郭城川的景色也越来越清晰。新建的公路从山下蜿蜒而来,巧妙地将前方一个巨大的山包避开,形成一个独特的造型。往山下眺望,群山茫茫,从相对平坦的郭城川,地势缓缓升起,逐渐抬高,一直到塬上。而山间则是枯草茫茫,散发着淡淡的黄色,向阳的一面雪早已化了,路边青翠的松树,恰到好处地点缀着茫茫高原。当年,王维笔下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就是这样一番景色吧! 白草塬的得名,似乎也和这样一个景色有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在诗人的笔下,白草成为古战场的代名词,成为一种边塞的意象。其实,白草就是西北各地常见的芨芨草。白草塬,则是一块密布芨芨草的大地。 在朋友们的带领下,我们自然直奔那座没有城门的神秘古堡而去。这座古堡在白草塬乡的四百户村的西南,紧挨着宵行山福慧寺。 车在乡间公路上慢慢而行,穿行在一个个村落之间。很快,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里地名多以百户命名,似乎是一个千户所的架构。在保留下来的地名中,比较显眼的有二百户、四百户、八百户、九百户等地名,还有一个叫十百户的地方。千户、百户的出现,多和金元时期的作战有关。我们路过郭城驿镇,曾经是大金王朝最后一支军队的栖身之地。他们的统帅郭虾蟆战死后,他的部属就分散在附近。曾经的军人习惯,依旧以曾经归属的军队建制来命名。这就有了这种奇特的地名。也有人说,战败的军队怎么可能大张旗鼓地使用他们的番号。最大可能是,这里驻扎着一支部队,保护着某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事实是否就如此呢? 谭嗣同,走过白草塬,留下了一首诗 在塬上缓缓而行,同行的朋友说,说起白草塬,有一个人,有一件事不能不说。人就是谭嗣同,事情则是红军的慢牛坡阻击战。 谭嗣同人们早已所熟知,这位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志士,立志要用生命和鲜血,唤醒沉睡中的民族,最终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谭嗣同和甘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这样说,他出生在湖南,但身上却带着西北人特有的豪爽和侠肝义胆。这就要归功于甘肃这块大地的滋养,自然也离不开白草塬这方土地。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秦州知府,甘肃按察使、布政使等职,谭嗣同也跟随着父亲的任职,先后四次到甘肃。年谭继洵被任命担任甘肃的巩秦阶道,直到光绪十五年调任湖北巡抚。从年到年的12年中,他在甘肃生活大约6年的时间,这12年中,他从14岁的少年变成了26岁的青年。 谭嗣同在甘肃写的众多诗篇中,有一首《白草塬》:“白草塬头路,萧萧树两行;远天连雪黯,落目入沙黄;石立人形瘦,河流衣带长;不堪戎马后,把酒唱伊凉。”人们说,谭嗣同大约是光绪九年(年)来到白草塬的,此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在兰州为官,大约在这年的8月下旬,18岁的谭嗣同漫游陇右。来到会宁,在县城逗留二日,于驿馆留联句:“最是凄凉乡梦醒,卧听老马啮残刍。”然后北行上白草塬,写下了《白草塬》一诗。 谭嗣同为何会到距离会宁县城70多公里远的白草塬呢?据说,谭嗣同的行程是要去河西的。他骑着马过白草塬,直接走郭城驿,沿着祖厉河而下,抵达靖远县城,在靖远县城附近,有个古渡口,可渡河西去。年,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五军曾在此渡黄河西进。 会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不仅有年10月的三军大会师,更有众多战役,大约有千名红军战士牺牲在这块土地上了。发生在白草塬的慢牛坡阻击战,就是红军会师后,发生的比较重大的战斗之一。 慢牛坡距离我们要去的古堡只有一公里。慢牛坡是个狭长而平缓的长坡,据说长达十里,多么健壮的牛,到这里也只能慢慢而行。而在七十多年前,这条路是河畔方向来上白草塬的唯一通道,也是通往靖远县城的咽喉。我们的越野车顺坡而下,来到坡底。悬崖高耸,道路如线,一条不大的河水,曲曲折折,闪着波光,缓缓而来,这个川就是车家川。给我们带路的何继宗曾长期在白草塬一带行医,熟知这里的山山水水。 慢牛坡之战发生于年10月27日,撤出张城堡高高山防线的红31军91师、93师,来到会宁县宋家河畔以东的慢牛坡。这时,敌军分路由南向北追击红军。红军在沿靖远通道节节阻击的同时,红31军和4军,在慢牛坡一带伏击敌25师。红军充分利用了慢牛坡道路狭窄,两侧是高崖的地形,在黄昏时分,敌先头73旅团进入了慢牛坡红军设下的伏击圈。红31军93师、91师和4军一部立即四面合围,发起猛烈进攻。敌人分散在长长的坡道中,无法展开,而且前后失去联系。虽然敌73旅旅长梁恺率团随即赶到增援,但已经失去控制,激战中梁恺被一名红军战士活捉,不久又脱逃。到了晚上,从固原西吉方向赶来的一支敌军,试图从侧后包抄红军。红军识破了敌人的企图,巧妙地在即将接战的同时,乘着夜色撤出了阵地。于是,两路敌军打了一夜。 第二天,慢牛坡一带的山坡上,到处是战死者。何继宗说,国民党军的伤亡可大了,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人打死的。不过,在这次阻击战中,红93师师长柴洪宇和多名指战员牺牲。 在慢牛坡坡顶的路边上,人们为纪念红军将士修建了一个纪念碑。烈士陵园不大,最里面是一堵浮雕,有红军会师图案的纪念墙,两侧的文字介绍了红军慢牛坡之战的经过,介绍了红93师师长柴洪宇的生平简历和牺牲的经过。形如馒头状的坟墓,由一块块石碑组成,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往事。 人们从这场战斗中,也能看出,白草塬在丝绸古道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那么,那座没有城门的古堡,将会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长方形古堡,下设暗道通里外 经过会宁县一带的丝绸之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代,这条道路就是汉武帝“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时,曾经走过。而汉代的第一国道,从长安通往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的道路,就从靖会地区经过。根据敦煌一带出土的汉简记载,当时,人们是从长安出发,然后沿泾水在泾川一带过泾河,再经月氏、乌氏、泾阳、平林置等地县,到达固原(高平),不翻越六盘山,从靖远会宁,在景泰和靖远之间的多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往西而去。谭嗣同当时,游览了桃花山,觅访了东山汉武帝行宫遗址,后上白草塬经靖远渡黄河去河西再到新疆去的。 就在寻寻觅觅中,我们找到了福慧寺。这座寺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年寺院附近出土了数尊北魏时期的佛像,从而证实寺院古老的历史。带路的朋友说,那座神秘的古堡就在福慧寺边上。车在寺院内停好。走出寺外,果然,看到了一座不大的城堡。 据寺院的觉华师父介绍,这个不大的城堡就是传说了很久的古堡。这座古堡很普通,普通得没有名字,人们甚至于连漂亮的名字都懒得起。也有人因为靠近霄行山福慧寺,就起名叫霄行山堡。而当地乡亲们,简单地叫塌堡子,言下之意是一座坍塌了的古堡,至于何时坍塌的谁也说不清了。 这座古堡呈长方形,城墙保存得比较好,能看出古堡相对完整的形状。古城是东西走向,南北布局。似乎是经过严格的测定后修建的。城墙的基础厚度达四米,而残存的城墙高度超过了三米。我们沿着田野间的小道,穿过城墙的豁口,来到城内。城内的情形和我们平常所见到古城不同。其他的古城或是遍地残砖断瓦,或是能发现古代瓷器残片,但眼前的城内,却是高低不平,地面上长着密密麻麻的杂草,踩上去有些软。城内,地面也是高低不平,有的地方高高凸起,似乎是一个平台,有些地方则是一个大坑。显然,这不是古城的本来面目。最令人惊奇的是,古堡没有任何的城门,现在人们看到的城门是后来挖开的。 一座没有城门的城堡。它是真的没有城门,还是城门被人们隐藏了起来呢?当地人说,其实也是有城门的,只不过是暗门。据说,在古城内的一个平台边上,就是古城城门。这个城门其实是暗门,人们在修建古城之后,在古城下面修建了一条地道。曾经去过的人说,地道比较宽阔,一个成年人在里面直立行走时,伸手才能够到地道的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白草塬一带通了黄河水,灌溉时水顺着地道跑了,这才将地道填埋。 塌堡子虽然面积不大,城墙也是简单的直来直去,没有马面,拐角虽然有角墩,但并不大。可是,另外一件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座古城虽然比较小,但在城墙之外却还有两道城墙,中间一道城墙在距离古城内城大约二十米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城墙虽然坍塌了,但在农田的田埂上,我们尚能看出高处的部分。朋友们说,城墙残迹异常坚硬。在中间城墙之外,往外扩展四五十米,则是古城最外一道城墙,这里面临深沟,外围的城墙就修建深沟边上。 这座城的附属设施也比较健全,城墙附近,则有三四米深的壕沟,当地人称骡马巷,据说是专门用来行走运输队。自然,也可以方便隐秘地运兵。而在古城外墙不远,就是一个做工很扎实的涝坝(水塘),当地人称为铁涝坝。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人们顾名思义,以为涝坝下面藏着金属,就动员人力开挖,结果一无所获,直到挖出坚硬的红胶泥,这才明白,铁涝坝的意思,坚固如铁,拒绝渗漏。 一座不大的古城,外围三重城墙,以地道沟通内外,周围还有比较严密的交通运输线路,尤其水源也更是做了充分考虑。这座古堡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汉武帝,西巡祖厉,或许曾在此停留 种种迹象判断,古城似乎是为了保卫某个大人物而修建。究竟是谁,会有如此高的规格,修建三重城墙,还有严密的防卫措施呢?人们推断,这个人有可能就是汉武帝。汉武帝怎么会到这里来呢? 有人统计,汉武大帝9次亲临甘肃,其中抵达祖厉河的有两次。西汉元鼎五年(前年)至元封四年(前年),为了加强西北边防,前后5年内,汉武帝两次巡行陇右。第一次越陇山(今六盘山),登崆峒山(今平凉境内),西行至今会宁地界,沿土门岘河再西行,经今朱家河、车家川到河畔,北拐沿祖厉川水(今祖厉河)西北行,经会宁县的郭城驿、靖远县的大、小芦,最后到了祖厉县的黄河边,然后返回长安。汉武帝西巡并设祖厉县,这祖厉县就是今会宁县的最早建治了。祖厉二字在古代为嗟赖。《汉书·地理志》中说:“应劭曰祖音嗟,师古曰厉音赖。”祖厉是从游牧民族语音译过来的,是“神灯”、“佛灯”显然也是一个很传奇的故事。 汉武帝前后两次西巡祖厉,所走的路线,就是汉代丝绸之路。汉唐时期,会宁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北线,其走向大体是从宁夏西吉县入会宁,沿新塬乡老庄河西行经土门岘、河畔,向北沿着祖厉河至靖远渡过黄河去河西。而白草塬的南缘边就是土门岘河。 在郭城驿镇大羊营村附近的一个古城,人们确定那里曾是汉祖厉县县城所在地,距离此地也就二十公里许。尽管祖厉县旧址有多处,但并不妨碍汉武帝从这里经过的事实。因而,人们在这里为汉武帝修建一座行宫是有可能的。 从古堡的修建上来说,一般的土豪是不大可能修建有三重城墙的城堡。人们修建防御土匪的城堡,多选择山头或断崖边,利用地理优势。而这里周围有大片开阔地,显然适合大部队驻扎,而不是利用地理天险。而汉武帝“巡郡国”,随从“数万骑”。同时,古城一直没有名字,如果是州县治所,肯定在史籍留有踪迹。只有出于保密的需要,才隐去了真实用意。也只有行宫,使用过后,再无人敢用,任其自然衰败。
从古城修筑模式看,汉代县城较小,一般在百亩以内。这座城的面积就比较小,大约亩。汉代城池多没有马面,这座古城的残垣看与此特征相符。来此寻访古迹的人们曾经在这里发现了汉代灰陶,采用比较古老的泥条盘筑法所制作。 古城中曾出土一把铁剑,极重,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也证实这座古堡的作用不是供老百姓所使用的。无论如何,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至于是否是汉武帝行宫,也只是一些学者的观点。 这座被人们遗忘的古堡,也期待着更多的人去发掘。它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它也期待着更多人去发掘。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
长按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