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艺术价值
——李青霖老师《天净沙·秋》教学实录及赏析
孙建锋
教学实录
一、初读课文,了解元曲
师:孟浩然对秋有诗曰:“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雾起,兴是清秋发。”元代的曲作家白朴又赋予了秋怎样的感情?我们一起来学习《天净沙·秋》。
师:我的字比别人漂亮一点儿,请大家和我一起书空,让你的字也比别人漂亮。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这题目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生:题目当中有一个点。
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是吧?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元曲只出现了一次,难怪大家不知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词有词牌名,比如卜算子、渔歌子、清平乐。曲有曲牌名,比如天净沙、小桃花、干荷叶、后庭花破子,等等。
师: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
生(齐):白朴。
师: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于元曲,请看——
生齐读:(课件展示文本)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又分为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师:现在我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元曲。宋代诗人朱熹曾说过:“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明白要求了吗?
(生自由读)
师:读一篇美文,品一杯清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一乐事谁先来享受?
(生1读,不通顺。)
师:请你再举荐一个读得比你好的同学。
(生2读)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读的更好的同学,如果超过你,你就坐下。
(生3读,有板有眼。)
师:谢谢三位女同学带了好头,同学们想不想像她们一样读好。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一字不差,但缺乏一点古文的味道。这是因为同学们对曲子的内容不够了解,可以让老师试一试吗?
(师范读,生集体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读,只要理解了这首曲子。
二、细读课文,分句晓意
师:这首元曲里肯定有很多词和句是你不理解
的,请你起来说说看。
生1:残霞是什么意思。
师:真会读书,这个词确实难理解。
生2:飞鸿。
生3:白草。
生4:寒鸦。
师: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把含有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再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打上点。(学生分别板书课文的每一句)
师:如果把这一篇篇经典美文写成书法作品,无
论是楷书、隶书、行书、篆书都是行云流水,韵味十足。不像现代文多了一些“的、是、了”,写出来以后缺少味道。所以,对于经典美文,我们要多看、多写、多欣赏。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一写。
(生练写,师巡视并相继鼓励学生。如:你的捺画写的有笔锋,有骨力;你的竖弯钩像包着一个鹅蛋;水字的结构很好;寒鸦的鸦字很难写,你写的真漂亮。)
师:见识了,同学们写得真漂亮,都不用老师板书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一笔一画写好字,一字一句读好书,一生一世做好人,我已经看到了你们的未来。
师:刚才有同学不理解“残霞”,谁来告诉他。
生1:快要消散的晚霞。
生2:快落山的太阳。
师:霞出现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在天空形成的一种大气光象。晚上的叫——
生(齐):晚霞。
师:早上的叫——
生(齐):朝霞。
师:那么晚上快要消失的霞叫什么?
生(齐):残霞。
师:《说文解字》中解释,“残”是一种酷刑,用利器把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课件展示残字的甲骨文写法)双戈相厮杀,根据这个字义,你会想到用“残”组成哪些词?
生1:残疾人。
师:在这里,“残”是余留的意思。
生2:残忍。
生3:残酷。
生4:残杀。
生5:残缺。
师:残缺的“残”也是剩余的意思。
生6:残月。
生7:残留。
师:请回答残疾人、残缺、残留、残月的同学起立。在这些词语当中,“残”被引申为剩余的意思。(课件展示“残”字的演变过程)
师:太阳快落山时,剩下的一点点霞光,是残霞。
生齐读:残霞。
师:谁来说一说“孤村”?
生:孤独的村庄。
(师板画:孤村、落日。)
师:我们看下一句,寒鸦是什么意思?
生: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真会学习。乌鸦黑不溜秋的,一点儿也不漂亮,但它却有着“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美德故事。(简笔画:寒鸦。)“寒鸦”理解以后,我们再看看“青烟”。
生1:天空中快要散去的烟雾。
生2:屋上的烟囱飘出的烟。
师:你很有想象力,日落时分正是农人们烧火做饭的时候,所以有烟雾。“老树”指的是什么?
生1:古老的树。
生2:没有生命活力的树。
师:总的来看,这两句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1:凄凉。
生2:幽静。
生3:寂静。
师:不同的人对词语和画面有不同的理解,把你的感觉读进字里行间。
(生齐读整首曲子)
师: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情,这首元曲里虽然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但却从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我们再来读一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结束了吗?
生:没有,又写了“一点飞鸿影下”。
师:飞鸿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飞翔的鸿雁。
师:这鸿雁飞行的速度如何?
生(齐):快。
师: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齐):掠。
(师指导学生做表示快速的手势,生带手势读该句。)
师:鸿雁离我们的距离如何?
生:远。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一点。
(师板画:飞鸿。)
师:为什么不说一只飞鸿?
生1:距离远,看不见。
生2:距离远,看上去就像一个点。
生3:这样写更美。
师:的确充满诗情画意。鸿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崇高的美学意蕴,常常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思念。我们来把飞鸿的美读出来。(生齐读)
师:有人说,这里的飞鸿和李白的“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一样,指的是作者自己。话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枢密院判官,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领导,蒙古军攻占南京的时候,幼小的白朴和自己的父母亲人离散。那时候啊,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怎么办呢?好在一代文豪元好问收养了白朴。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白朴不愿意再做官。此情此景……
(师配乐讲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白朴想象着自己就是一只飞翔的鸿雁,他想飞到自己心中向往的地方,此时此刻,也许你也和他一样遐想连篇,思绪万千,你就是这一只鸿雁,你将和作者一起飞到一个更美的地方。你想飞到什么样的地方呢?小组讨论。
生1:我要飞到一个瓜果飘香的地方。
生2:我要飞到一个飘着落叶小精灵的地方。
生3:我想的那个地方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生4:我想飞到杜牧写的《山行》的那座山。
师:作者是怎样描述他心中的美景的?
(生反复齐读“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师板画: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师:“只一支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画面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一首元曲的前半部分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七嘴八舌):寂静、幽静、忧伤……
师:我用一个你们没说过的词语。(师板书:萧瑟。)后半部分又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1:清丽。
生2:明朗。
生3:五彩缤纷。
师:这些词语都很美。(师板书:清丽。)
师:不同的景,不同的情,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文因情而生,声因情而发。我们再来读。
(生齐读,充满韵味。)
师:整首曲子写秋,除题目外有一个“秋”字吗?不愧被人称为“秋意之圣”。这样美妙的篇章,让我们把它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曲情
师:白朴还有三首元曲与这首《天净沙·秋》相媲美,分别是《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净沙·冬》,希望大家诵读。
师:比白朴小24岁的马致远有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元曲。(课件展示《天净沙·秋思》)
(生齐读)
师:白朴的曲中只有物,而马致远的还多了——
生:人。
师:什么样的人。
生:断肠人。
师:有词道:“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在马致远的曲子里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再读。
(生齐读)
师:一样的时间——
生:傍晚。
师:夕阳西下,此时正是鸟禽归巢、牛羊回家、人儿归家的时刻。而断肠人却孤独地流落他乡。古道是如此的荒凉萧瑟,西风是如此的悲凉凄惨,瘦马是如此的疲惫无力。此时此景,作者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柔肠寸断?
(生齐读)
师:《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都是元曲小令,仅28个字,寥寥数笔却描绘出了一幅秋日美景图和一幅游子思归图。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读天下美文,做一生雅士。下课!
教学赏析
一、恒久地隐含着值得发现和回味的意义群
李青霖老师在观者面前展现的不啻是一节咬文嚼字的诗文课,更是一件经由其慧灵“智造”的“艺术品”,是由可见的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板书与板画的巧妙结构,是由可闻的琅琅书声和曼妙的乐声构成的空灵和谐乐章,是由可感的情智和魅力营造的心与心对话的气场。但她在创课的时候,远不是仅限于“可见的结构”“可闻的乐章”与“可感的气场”,也不限于“听、说、读、写、画”可以表达出来的元素混合体,而是通过可见的形式和可表达的手段,通过课堂的视听语言,表达和呈现可见元素背后的不可见的意义群。诸如,她那“力透黑板”的示范板书背后潜伏着一种“写字就是写人”的台下真功与硬功;再如,她那波澜不惊的平和心境里蕴涵着一种“珠江源”般的原生态与软实力;还如,她以母爱般的亲和力赏识学生营造的课堂生命情感大场,浸染着、抚慰着、营养着、绿化着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季节……一堂好课的艺术价值,不正在于它恒久地隐含着值得人们一再发现和不断回味的不可见的意义群吗?
二、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艺术作品
艺术只能是艺术生命自身的自我创造、自我展现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每位教学艺术家,首先只有真正把握自身生命的脉动频率,只有掌握自身生命的内在要求之精华,才有可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艺术作品。教学艺术作品最生动地表现出教师本人的生命特征;教学艺术家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和生活风格,他(她)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课堂艺术作品。作为一位教学艺术家,李青霖老师真切地感受着自身生命的快乐、幸福和梦想,公开课《天净沙·秋》是真正符合其自身品味,同时又美化学生灵魂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福田区教研中心)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年12期
来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版权声明:本平台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因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小编直接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有关内容或提供相应服务。谢谢!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tougao
sina.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白癜风怎么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