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的故事和沧桑

谢决明|形色注册名“期野益智花”,自然爱好者

明朝第一牛人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也是个牛人,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自然爱好者,这样的爱好有了皇子地位的保障,于是就玩得很high。这个牛人出了两本非常有名的书,一本叫《普济方》,搜罗了很多中医方剂,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引用了很多内容;还有一本叫《救荒本草》,里面讲了一大堆可以吃但不一定美味的草……听起来《本草纲目》就像是这两本书的合编版本。

《救荒本草》里面提到一种叫“菹”的植物,书中称它“叶形似柳叶而狭长,故名柳叶菹,又有叶似蓬子叶者。捞取茎叶,连嫩根,拣择洗淘洁净,油盐调食,或加少米煮粥食尤佳。”

经考证这种植物就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因具有浓烈鱼腥味而被称为鱼腥草,它还有个别名叫则耳根,我上网查了半天没找到名称来源。字面上不能让人产生合理的联想,因为牛人朱橚当年被下放到西南地区的牛棚进行思想改造,很可能把这种植物的吃法也带了过去,估计就是西南地区老百姓口语“菹儿根”的发音直译,记录的人不知就里,演化成更加让人看不懂的“折耳根”!方言用文字记载常会犯这样的毛病。

中国古代有很多传统的野菜,按照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是不适合食用的,至少是不适合长期、大量食用的。但是在明朝以前,红薯、土豆和玉米这几种北方人迄今依然赖以生存的主食还没有引进中国,当时的大多数人是吃不饱的,(有资料甚至称这三大农作物直接导致中国人口有了实质性增长)饥荒使得人们勇于尝试各种可吃的食物,短时间内吃不死的,就作为“野菜”入馔充饥。从药理学上分析,鱼腥草的腥臭是植物的一种防御机制,难吃的口味可以避免被动物采食,所以你看到的鱼腥草几乎都是完整无“虫洞”的。在饥荒年代,人们所知能吃的都被采摘煮着吃了,剩下这长得绿油油但很臭的植物,刺激着饥民们为找吃的而睁得发酸的眼球和饥肠辘辘的肠胃,有一天来了个王爷(朱橚被封周王)突然说“这菹儿的根能吃”,老百姓几乎是立刻就记住了“菹儿根”这个名字。《〈救荒本草〉序》中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以前的人吃鱼腥草多半是属于饿得慌,但也有故意找虐的。

时光倒流两千多年,摆在越国勾践君臣面前的鱼腥草,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腥臭而中标。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夫差当年捉了越王勾践,放在身边当狗养,勾践为了摆脱狗的待遇,真是豁出去了,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居然出狠招尝了夫差的便便,声称从便便的味道中判断出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呃……这吴王病好了以后想:既然“勾勾”连这个也吃,大概也跟狗狗差不多了,那就放回去吧!为吴王夫差尝粪诊病之后,勾践的嘴里一直感觉有异味,为了不让大王尴尬,范蠡便命令左右侍者大臣,都去采鱼腥草吃——要臭大家一起臭,为领导遮羞是我等的职责嘛。现在越国古城会稽(绍兴)还有蕺山,说是当年勾践君臣采食蕺菜(鱼腥草)的地方。这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多年前,我第一次在《东周列国志》中读到,不愿意到图书馆翻阅《吴越春秋》的网友,可以下电子版的《东周列国志》看看。

我们如今吃鱼腥草,应该就是冲着它所谓的养生作用去的,就当是吃药吧!就算最能保持原气味的凉拌法,也难免要加一些调料,如醋、盐、糖,讲究些的还要加上些香油、蒜末、淮扬干丝什么的,吃的时候似乎更要作怡然陶醉状,方为真正的吃客……

文字最后我想说:重口味的东西对健康未必有好处,没事常吃药也会吃出病来的,我们可以在唠一唠当年的牛人朱橚和勾践的时候,偶尔尝一尝这种重口味的野菜,如果你没有当年范蠡那样的遮羞任务,建议不要嗜吃这种植物,它好歹是有小毒的!

编辑

西遇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

长按识别







































鍖椾含涓鏇濆厜
鍖椾含鍝噷鍖婚櫌鐪嬬櫧鐧滈鏈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ls/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