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学名:Houttuyniacordata),又名鱼腥草、截儿根、猪鼻拱、蕺菜,客家话称之狗贴耳,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具有腥味的草本植物。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据百度百科)
一盘凉拌折耳根,几碟卤菜...曾陪多少吃货走过炎炎夏日。它也不仅仅在川渝地区受欢迎。曾有贵州当地媒体报道“贵阳人每天吃掉3万斤折耳根”!折耳根炖汤、泡茶、炒腊肉...花样多多。
不过,由于其有浓浓的鱼腥味,同时兼具药食两用的特点,一直是大众热议的焦点。近日,网传“折耳根是有毒的”,这让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困惑和担忧。
川渝两地记者(重庆商报、天府早报)不约而同对此进行求证。那么,折耳根到底有没有毒?哪类人群不宜食用?
网传折耳根有毒引热议
在近期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中,很多川人惊喜地发现,常吃的折耳根也在片子中露了个脸。但由于其有浓浓的鱼腥味,同时兼具药食两用的特点,折耳根又成了话题的中心。
网友
远离中医药发表了一篇长微博《舌尖上的有毒美味——鱼腥草》。文中提到折耳根中含有一种叫马兜铃内酰胺的物质,其代谢物可致肾损伤和致癌,随后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讨论。对此,网友纷纷站成两队,“倒折派”认为,“鱼腥草那股味道本来就受不了,现在更不会吃”;“挺折派”则认为,“犯不上为了一些网络的流言蜚语浇灭自己对折耳根的热情,对折耳根根本就是停不下来的节奏。”同时,还有网友保持中立,“折耳根对我来说,可吃可不出,有没有毒都无所谓,小剂量的食用应该没问题。”那么,折耳根到底有没有毒?
市民对折耳根怎么看?
天府早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成都市民,一位肖姓女士对折耳根赞不绝口,“以前会经常到野外去挖新鲜的野折耳根,”同时,她有自己的食用方法,“豆腐脑里面放一点,或者直接凉拌,还可以用折耳根炖鱼吃,清热解毒,味道都很不一样”,而对于网传的折耳根有毒的问题,肖女士显得有些不以为然,“现在很多东西都不能吃了,不管它有没有毒,都改变不了我对它的溺爱。
相对于“挺折派”的热情,“倒折派”对折耳根显得不“感冒”,一位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受不了折耳根难闻的腥味,所以从来不吃。“现在听说有毒,更是不会沾边了”。
而在“中立派”中,很多市民显得比较理性看待,一位来自贵州的小伙表示,这条微博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中西医学方法、观念、价值的冲突,关于有毒无毒两方面正反的理论支撑都很多的,在他看来,以化学成份讨论中医认为的养生价值并不全面,并不能当做他选择吃或者不吃的理由。
成都餐馆:多作凉菜售卖夏季是高峰
在成都,折耳根作为家常菜,早就是饭店的常见食材之一。记者走访王府井背后部分餐馆,某餐馆张老板表示,折耳根在店里主要是作为凉菜出售,同时也会与其他食材一起炒制,“折耳根清脆爽口,特别适合作为佐餐小菜,是夏天必备凉菜佳品之一”。
据了解,目前折耳根大多都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这就意味着,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的折耳根。要说折耳根的旺季,还要回到春节前后,一凉菜餐馆老板丁女士表示,春节前后是折耳根上市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折耳根口感鲜嫩,非常适合凉拌或者炒制食用。
同时,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相对于中年人,年轻市民会选择理性地表达自己对折耳根的热爱,在成都某高校就读的袁同学告诉记者,对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微博不用盲目评论,因为抛开剂量去谈毒性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折耳根的确对人有一定的好处的嘛,况且那个味道很巴适,我们都很喜欢吃。”
两地专家凉性体质的人群不宜多食
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马界介绍,折耳根本身是无毒的,不管是作为药用还是食用,折耳根都有上千年历史了,“有毒和无毒是相对的,这是由人的体质决定的。”如果本身是凉性体质,而折耳根也属凉性,具有清肺、排淤等功效,“凉性体质的人过多食用折耳根,特别伤胃,要少吃。建议一周两次为最佳。”
对此,医院临床药师杨勇表示,严格的来说,折耳根还有一种叫马兜铃内酰胺的物质,这种物质本身是有毒的,“但它在折耳根里的含量特别小,是能够被人体代谢的。”这就意味着,折耳根里虽然含有小剂量的马兜铃内酰胺毒素,但能够随人体代谢排出体外。同时,杨勇提醒,“可以食用折耳根,但要在剂量范围之内,(一次食用)50克以下,对人体来说都是安全的。”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药用植物学专家何先元也表示,网友的说法混淆了“马兜铃内酰胺”和“马兜铃酸”两种物质,马兜铃酸含有很强的肾毒性,目前并无“马兜铃内酰胺有毒”的说法,而折耳根中基本不含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也极少,“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吃折耳根导致肾脏损伤的案例”。
不过,何教授也提醒,折耳根属于野菜,并未经过长年的人工栽培、驯化,因此食用时仍需谨慎,“保险起见,折耳根每日摄入不应超过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