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II年全国重点物流企业 http://www.gouqichaa.com/glnr/6673.html
1
肿瘤标志物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
除了长在身体表面的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大多数癌症都看不见、普通病友也摸不着,那么怎么知道疾病的发展情况呢?医院去做CT吧,而且CT还有辐射。
因此,几十年来,医学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代表肿瘤的东西),大多是血液里的蛋白质,比如CEA、CA、CA、AFP、CA、SCC、NSE等。这些蛋白质,一般都是癌细胞分泌到血液里的,普通的细胞一般不分泌,因此可以通过血液中这些蛋白质的含量的高低,来判断肿瘤的大小和多少。
但是,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1: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会分泌这些蛋白质。因此,存在一部分患者肿瘤已经很大,很晚期了,但是肿瘤标志物一直都是正常的。甚至,有的肿瘤,比如肉瘤等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没有公认的合适的肿瘤标志物。
2:正常的细胞,并不是一定不分泌这些蛋白质。也就是说,正常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感染、炎症、剧烈运动等情形下,部分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这就造成了一大批健康人,体检的时候,发现一个肿瘤标志物,仅高出一点点(比如CEA正常值上限是5,某人是5.25之类),然后四处就医,反复检查的闹剧。
3:检测血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技术活。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医院、仪器、方法,正常值范围可能是不一样的;相同的地方,同一份标本,连续测两次,可能的误差也是很大的。言外之意,CEA正常值是5,你才5.25,很可能只是测量误差!
综上所述,对肿瘤标志物的建议是:数值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同时也要留意特殊情况。
健康人:体检发现单独一个肿瘤标志物升高,升高的幅度很小(比如在1-2倍以内),又没有什么症状——这种情况可以当做没看见,或者过一阵再复查。
肺癌患者:其他癌症的指标升高,动态变化,有时候或许也有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
2
PET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过度医疗
常规的影像学,比如B超、CT、MRI等,只能看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静态参数,但是不知道肿瘤到底是死是活,以及肿瘤的生长繁殖能力如何。这就会给一部分患者造成困扰,比如做了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的病友,2个月后复查,肿瘤几乎还是那么大,之前的治疗有没有疗效呢?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特别焦虑的患者,肺部发现了癌症,那么脑子里、肚子里、骨头上有没有病灶呢?
要想全身上下都查一查有没有肿瘤,同时还想知道肿瘤的战斗力、活性如何?光靠传统的影像学,是不够的。PET就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手段,通过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因为癌细胞要是活着,而且还在活蹦乱跳、生儿育女的话,它就一定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需要吃进去很多葡萄糖,从而会被标记上同位素。PET就是通过观察和计算,一定时间里身体某个部位摄取带有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的多少,来反应这个部位是不是癌变了,如果是的话,肿瘤的活性如何。
PET的确是挺好,但有三个弊端:
1:贵。普通的CT/MRI,一般千把块钱就搞定了,PET动辄七八千,近万的人民币就花出去了。
2:有辐射。PET-CT的辐射,大约是CT的4-5倍;核辐射,是会致癌的。
3:有的肿瘤,PET看不见,也是会漏掉的。比如消化道的较小的肿瘤,PET有可能漏诊。
综上所述,建议结合病情需要,科学理性地选择影像学检查,必要的时候,再考虑PET: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要过度医疗!
3
基因检测为什么做,怎么做?
我们统一回答出现率最高的5个问题:
1: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基因检测,主要的作用有如下几个:
指导靶向药选择:EGFR突变的肺癌,用易瑞沙、特罗凯等;HER2扩增的乳腺癌、胃癌,用赫赛汀;BRAF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用维莫非尼;KIT基因突变的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用格列卫等等。
提示化疗的敏感性:
TMB分析是否适合PD-1治疗:10万病例:深度解析TMB,PD1与长期生存
用于疾病的复发和耐药的监测:提前几个月发现肿瘤复发、耐药:什么东西这么神?!
筛查遗传性癌症:比如部分肠癌、子宫内膜癌(林奇综合征);乳腺癌、卵巢癌等。
2:基因检测,测多少个基因合适?
一般情况下,只要做特定癌种指南推荐的若干个基因就行了,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各种肿瘤,到底需要测哪几个基因,各大指南都有详细的规定。
部分经济有余力的病友,想寻求更多跨癌种用药或者PD-1治疗,基于自愿的原则,一定要把人类已知的数百个癌症相关的基因都测一遍,做TMB分析,也是有道理的。
3:靶向药,是不是都要先做基因检测?
不是。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如贝伐单抗、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仑伐替尼、卡博替尼、安罗替尼、olaratumab等新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现在并不知道,哪个或者哪几个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改变,与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
4:血液基因检测是否靠谱?
ASCO
例病人:血液基因检测准确率高于90%!
一言以蔽之:不同的技术手段,准确率不一样;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准确率大概在90%左右。因此,如果有一年内组织切片的病友,还是优先考虑组织切片;没有足够切片,或者肿瘤组织时间太长,或者怀疑原来的靶向药耐药、产生了新的突变、但又不愿意重复穿刺活检的病友,可以考虑用血液替代。
我们一般推荐的优劣顺序是:最近手术或活检新取的组织标本1-2年内的组织标本最新的血标本2年以上的旧的组织标本。
5:为什么有的病友反反复复做基因检测?
目前,大多数国内外专家都认可,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与基因突变的不断累积和变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直接的因果联系。因此,动态地检测组织或者血液或者尿液里的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提前发现肿瘤复发、提前发现肿瘤耐药。
4
疗效评价:CR/PR/SD/PD啥意思
大家经常听到下列这些词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这些都是什么意思?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的是疗效评价的问题。一个药物治疗癌症,到底有没有效果,看什么?
看病人症状?看肿瘤标志物?还是看基因检测结果?还是看病人能吃几碗饭,能走几步路?
都不对!目前最流行、最被广泛接受的办法,是看片子!CT、MRI片子,尤其被喜爱。
有效没效,拿尺子量一量,肿瘤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一目了然。
完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