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花(pseudanthium,复pseudanthia)是一种外形“看上去”像一朵花的一种花序。通过模拟一朵花,实现“一次”传粉者吸引,多朵花“批量”传粉。
组成伪花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2种,1种由很多紧密排列的、仍可彼此识别的花组成;1种由彼此融合、不易彼此区分的花组成。
不同类型的伪花,吸引传粉者的分工机制也不相同。有些通过花序的苞片,这些苞片往往鲜艳夺目,起到类似花冠的功能;有些通过特化的花朵,这些花朵的花被(花萼或花冠)发达,可能不育,专心负责吸引传粉者;还有一种伪花,通过严格AA制,互为所用,不偏不倚。
以形态(或功能)判定的伪花广泛存在于40多种科中,形态各异。本文整理了几类伪花,简单讨论它们的结构特征,并根据个人喜好(伪装程度),按首要特征排序如下。很多类别应该有更好的例子说明,不过我尽量以自己记录的照片举例。
7
苞片,迷人花瓣
一些伪花充分利用了苞片,它们花序的苞片被修饰为各种鲜艳的花瓣样结构。
这些美丽的苞片成了很多植物的观赏部位,例如常见的从属于超菊分支石竹目(Caryophyllales)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的叶子花(Bougainvillea.sp)。
叶子花的伪装程度并不高,虽然有艳丽的苞片,但是花的模样还在,仍然有花被。
从一种角度来说,凡是簇状或头状生长的花序,都有成为伪花的潜力。例如,从属于菊分支山茱萸目(Cornales)山茱萸科的四照花(Cornus.sp),密集的花序相对于白色的大苞片而言太不明显。
6
肉穗,融为一体
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胡椒目(Piperlaes)中有很多花序呈穗状的情况。
常见植物鱼腥草(Houttuyniacordata)是三白草科(Saururaeae)蕺菜属(Houttuynia)。4枚苞片特化成白色瓣片样结构,花序上的花仍然彼此可分,黄色的花药和白色的柱头(花柱)。很明显的,有苞片代为吸引传粉者,花的花萼和花冠已经消失。
苞片在伪花中的变化,在单子叶分支泽泻目(Alismatales)的天南星科(Araceae)中呈现出另一种标志性的结构——佛焰苞。这种苞片的功能并不限于吸引传粉者,与传粉的关系更为密切。
常见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的花序雌雄分隔,雌花在下部,雄花在上部。雌花部分的花序轴于苞片发生了融合,雌花并不均匀的分布在轴上,而是仅仅存在于轴一侧。雄花与雌花之间存在一段过渡,佛焰苞在此收缩,形成了一段隘口一样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上部脱落的花粉无法进入雌花区。
对于这种伪花,花和花序轴关系密切,花之间的界限很不明显。
5
聚团,头状花序
簇拥成一团的花,即便不借助苞片,可能伪装成一朵花模样。常见的如蔷薇分支豆目(Fabales)豆科(Fagaceae)的银荆(Acaciadealbata)。
这种伪花直接给花丝上色。
相似的如合欢(Albiziajulibrissin),它的花被其实并不微小,但是相比于毛茸茸的花丝,存在感太弱。
4
菊花,诈骗团伙
菊科的花序多成头状,整体呈一朵花模样,都能算上是伪花。特别是这种称为辐射头状花序的菊“花”,非常像一朵花。
边缘的花冠明显鲜艳的,由一朵朵边花(rayflower)组成;内部花冠不明显,花蕊凸出的,由一朵朵盘花(diskflower)组成。边花通常为不育雌花,只起到吸引传粉者的作用。当访花昆虫被吸引到花盘中时,边走边碰,密集的盘花实现了集体传粉。
菊科的另两种头状花序类似于上面这种的单一版,例如全部由管状花组成而没有边花。或者全部由类似于变化的舌状花组成。舌状花在形成机制上与变化并不相同,例如,舌状花花冠的前端通常有5个裂齿,而边花不会有这么多,例如只有3个。
菊科的伪花基于它特殊的头状花序,同时有不同类型花的“配合”。
对于不同花的配合,特别是边花和管状花的切变,是研究花对称方式的极好材料。
在自然环境中,下面这种菊科植物甚至变得可以同时具有好几种不同“掺比”的花序。
3
菊蜡花,连环诈骗
这种花一眼看去绝对是一种菊花。因此也得俗名,沼泽菊花(swampdaisy),产澳大利亚西部,分类上却是属于锦葵分支桃金娘科蜡菊花属(Actinodium),仅一种。
2
大戟,光棍到底
大戟属(Euphorbia)从属于豆分支金虎尾目(Malpighiales)大戟科(Euphorbiaceae)。只要是看过一眼大戟属植物的“花”,对它的模样形成一点先入为主的看法,然后再才了解其结构的,应该都会惊讶到这种“花”结构的神奇。
大戟属的花序结构被特称为cyathium,来源于希腊语kyathos,意思是“杯子”或”长柄勺”(cupordipper)。
大戟属的花序非常类似这种特殊的容器,杯状(involucre)的总苞将整个花序裹起来,整个花序中的唯一雌花,带着柱头和一开始就有些大的3室子房,垂挂在被子一侧。隐隐约约能够看见杯中有些花药探头,不同时间看到的景象也经常不同。
对于数量众多的大戟属,杯子的形状,腺体和附属物的结构,成了分类标准。
打开杯状总苞后,里面那些细细碎碎的结构,就是“一朵朵”的雄花——大戟属的花单性,不仅花萼花冠退化,花蕊也退化得只剩下一根。
上面这两种大戟,杯状聚伞花序的杯状总苞形成明显的半月形附属物。
常见观赏植物虎刺梅,杯状聚伞花序相对简单,颜色鲜艳来源于苞片的贡献。
地锦这类,一个杯状花序非常小,很多杯状花序又簇生在一起。
仔细看,这些杯状花序杯状总苞的边缘并没有附属物,但是有白色边缘——花瓣样延伸结构。
银边翠已经成为切花观赏材料。
红雀珊瑚(Euphorbiatithymaloides)是整个大戟属中杯状花序结构演化的奇葩。它不仅通过杯状花序这样一种特殊结构,将整个花序伪装成一朵花的模样,甚至实现了两侧对称伪花的新成就。
相比于大量存在于旧世界的大戟属植物,这一小队植物主要分布于美洲新世界,为了适应蜂鸟传粉的新环境,在杯状花序中演变出了进一步的分化,发展出专门的蜜腺。
1
红花荷,半身不遂
红花荷的伪装技艺超过了一般想象,是我认为最奇妙的伪花!!
从外型上看,这是一朵多么“正常”的花啊!从外到内,那不是花萼,花冠,雌蕊群,雄蕊群么?
雌蕊群,雄蕊群?首先露出马脚的,就是这种花蕊的排列方式。。。
对于“一朵花”而言,雌蕊群一定是位于中心的!
这种雌蕊长到雄蕊外面的红花荷,暴露了它多朵花的形成方式。
这群“抠门”的花,谁也不想奉献出来只做吸引传粉者的贡品,又想挤到一起提高传粉效率。于是,半身不遂成了一种绝对公平的办法。
正常的辐射对称花,两朵摆一起,从一边到另一边的顺序是:
(被片-雄蕊-雌蕊-雄蕊-被片)+(被片-雄蕊-雌蕊-雄蕊-被片)
它们的办法是
(被片-雄蕊-雌蕊-雄蕊-被片)+(被片-雄蕊-雌蕊-雄蕊-被片)
(被片-雌蕊-雄蕊-雄蕊-雌蕊-被片)
灰色的部件消失了,这样,每朵花只出一半,抱在一起。对外的被片保留,对内的被片丢掉。
红花荷的花序发育细节并不清楚,目前也无太多报道,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SO,
花…,什么是花?
什么是花???花包括那些结构??如何判断“一朵花”?
希望本文已经把你搅晕!~
生物在演化历程之中,“疲于”应付当下需求,“未来”很远,现在思考不来。
活在“当下“的生物,必然带有”过去“的烙印,过去已经形成的变化是适应当下的基础。
被子植物的花,如果从花各部数量的角度,从很多被片,很多花蕊,发展为固定的数量。
看看伪花干了什么?它们把这些已经“精简”的花,又拼回一个花蕊很多的伪花。
这就是演化,时间之轴已经转过,不能倒带,但是允许模仿。。。
演化不是设计师,只是修补匠!
半夏夏半两个夏
年6月29日
演化,随着时间之轴缓慢展开!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个白癜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