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2日早,广州某贾姓艺术家感觉发烧、喉咙痛,去医务所接受治疗,医生为其开具了点滴鱼腥草ml以及注射氯化钠ml。静脉滴注了大约一小时后,贾先生出现了强烈的头晕,血压一路下降,身体抽搐、痉挛等严重不良反应,在其强烈要求转院后,贾先生呼吸微弱,没过多久便离开人世。经医生诊断,死因为突发心脏病。根据贾先生的既往病史来看,他的身体一贯良好,未有心脏病患病史。根据其注射该药剂前后的身体反应来看,不排除有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事实上,这只是当年众多鱼腥草注射剂致人死亡案例中的一例。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文,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鱼腥草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等7类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由此,中药注射剂及其背后众多不良反应的事件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古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每一种药或多或少都有不良反应的伴随发生,这是写在药理学里的基础知识点。就像注射青霉素时医生会进行皮试,只有皮试合格医生才会注射青霉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而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中药不适合制成注射剂剂型,因其庞杂的化学物质无法区分,而注射剂对成分的控制要求十分严格。
注射剂是药物剂型的一种,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或者混悬液。相比于口服剂,注射剂的优势和特点都很鲜明:直接进入人体的血管、肌肉组织等,无需经过药物吸收的过程,因此起效迅速。例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局麻药丁卡因,注射后15分钟左右即发挥药效,为医生施行手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但正是因为注射剂“直接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液流动而到达病灶”的这一特点,其质量要求比口服制剂高很多:渗透压要与血液保持相近、无热原、无菌、不对组织产生刺激性或毒性反应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注射剂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既体现在工厂生产方面,亦体现在药物成分方面。工厂生产方面自然不必说,像“注射用水应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无热原水“、“安剖瓶的清洗应在C级洁净生产区”、“罐装应在B级背景下的A级生产区进行”这些都应该是注射剂生产车间的常识性问题,一家通过了GMP认证的药企,势必会注意到注射剂的安全生产要求要远远高于口服制剂,其设备投资也更为高昂。
其次是药物成分。印象中的注射剂,必定是主药以及附加剂构成的。主药经注射后流动至靶器官、靶组织产生药效,而附加剂更多地是完成调节渗透压、抑制细菌繁殖、增溶助悬等功能,而这也是西药治病的原理。无论怎么说,注射剂的成分应该是稳定的、配方可复制的。拿着注射剂的说明书,我们可以看到其配方组成、适用人群、药理、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诸多信息。
笔者查询了知网等论文数据库,暂未发现关于“生产鱼腥草注射剂不合格厂家”的论文,而且根据研究表明,众多不良反应的案例涉及到多个厂家的多个批次,可见其不良反应应该不会是基于工厂的违规生产、操作导致的药品质量不合格,我们姑且默认所有厂商生产的药物符合注射剂生产要求。
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鱼腥草注射剂的配方成分。正如笔者前文所述,注射剂由主药及附加剂构成,那么鱼腥草注射剂的主药是什么呢?因为鱼腥草注射剂是一款中成药,我们在谈及其有效成分之前,让我们先暂时离开这个问题,来看看中药的定义。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原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就拿甘草来说,其“味甘、性平”,有着“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来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使用的例子。所以我们见到的老中医都会在药柜称药,煎煮服用。无论是做成药膏还是煎煮饮服,传统中药都是口服或者外敷的。
中药现在也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年代,但是中药的生产模式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无论是中药还是中成药(中成药会进一步进行提炼等操作),其药效均是针对的某种动物组织、植物组织而言的,并不像现代医学那样基于生物化学反应而设计相关的药效分子。所以就像鱼腥草注射剂,它的生产过程自然也是在中医药理论下,其“味辛,性寒凉”,有着“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的功效,用来医治“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症状。所以在中医看来,治病疗效的本身就在于鱼腥草这种三白草科植物蕺菜属植物身上。至于治病的大分子究竟是哪种或哪些种,这并不是中医研究范围内。很显然,药理、毒理都是现代医学的范畴,是“西医”的研究内容。
中药在传统上,其药物剂型都是口服或者敷用。鱼腥草作为高等植物,它有着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出了大量的代谢产物。用西医的观点看,假定鱼腥草的药效成分是分子A和B,它们能抵抗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进入肝门静脉而随着循环系统到达靶器官、靶组织。那么除了A、B以外的分子,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无药效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人体对鱼腥草的消化吸收。事实上,鱼腥草在我们四川省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菜,它不是有毒植物,我们是可以食用的。当我们吃掉鱼腥草后,肠胃会吸收鱼腥草的无机盐和水、分解其蛋白质、降解其DNA、储存其脂肪,对人体无用的部分化为残渣最终排出人体。可见,制作成口服剂,那些无药效的分子会被我们的消化系统通通处理掉。
那么矛盾就出现了:注射剂的成分应该是稳定的、配方可复制的。而中药的成分是庞杂的,是不可知的,这么多分子在人体的生化反应是不可控的。注射剂里出现了大量无关药效的植物代谢产物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循环系统并不像消化系统那样可以吸收有用的物质,再排出无用的物质,薄薄一层的血管、淋巴管很脆弱,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也极易被打破。
高等植物代谢反应种类极多,产物极其庞杂,科学家们至今仍然对各式生化反应了解甚微。事实上,就相关文献报道,有不少患者注射鱼腥草后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排除了厂家生产过程的偷工减料不达标因素之后,致病因素就只能是这些种类庞杂的高等植物代谢分子。
你一直强调中药材动植物的代谢产物庞杂,可是西药的原料药纯度也不是百分之百。
任何物质都不能达到%的纯度,这是化学第一课就讲的常识,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原料药尽可能的提纯,并且将有害的重金属、有机分子等杂质除去,剩下那些不影响健康的中性杂质是没有影响的。这与中药材里,动辄就十的指数种物质存在有着最根本的区别。
还是有很多人注射了鱼腥草后疾病得到医治了,而且没有不良反应,这你怎么解释。
事实上,我并没有否认过鱼腥草的疗效,我在前文也假定了分子A和B作用到靶器官、靶组织,起到了药效。但是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一样,每个人的抵抗力、免疫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春天对花粉过敏,鼻子不适而难受,而有的人就可以自由地呼吸芳香的空气。就西药的注射剂型而言,医生也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酌情用药,青霉素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注射的。但这并不妨碍中药被制作成注射剂先天的不合理性。
你通篇都是在以西医,甚至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中药注射剂”的不足,是不是有失偏颇?
并不是,一款以现代科学那一套研究方式下诞生出来的“注射剂”这一剂型,我们只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探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