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在四川又名折耳根),中药名。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于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生理特性
蕺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气。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无花被,有一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生于山地、沟边、塘边、川埂或林下湿地。
产地
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
入药部位
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炮制方法
鲜鱼腥草除去杂质。干鱼腥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扁圆柱形,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有纵棱。叶片多破碎,黄棕色至暗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搓碎具鱼腥气,味涩。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主治
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相关配伍
1外感风寒,痰热喘咳:配桑白皮、黄芩等。
2肺痈吐脓:单用或配冬瓜子、桃仁、鲜芦根、桔梗、甘草等。
3痔疮坠痛:煎汤熏洗。
用法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