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是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全草,《本草纲目》载:“其叶腥味,故俗称鱼腥草。”其别名多因地而异,如:侧耳根(四川)、鸡儿根(湖南)、臭灵丹、臭荞麦(浙江)等。早在唐代《新修本草》中就有“叶似荞麦,肥地亦能蔓生,茎紫赤色,多生湿地,山谷阴处。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的记载。鱼腥草地下茎和地上部的嫩叶都可以作为蔬菜食用,特别是地下茎,洁白、粗壮、脆嫩、纤维少、辛香味浓、口感好。鱼腥草被纳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和《中国药典》第一部(年版)都将鱼腥草归入药食两用的名单。作为食品,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具有食用价值作为药品,又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等生理功效。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将“鱼腥草注射液”作为一种常用的中成药注射液用来抗菌消炎。应该说,鱼腥草从饮食传统,习惯,和官方定义上说都是受到广泛认可的。作为湖北人,笔者也偶尔吃一点凉拌鱼腥草。
引起大家对鱼腥草恐慌的是来自方舟子的一篇采访《食用鱼腥草毫无益处》。方老师说他不喜欢这种味道,进而过分强调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确没有看到鱼腥草注射液廉价,能治病救人的积极一面。完全否定了鱼腥草作为食物的各种营养成份。然后关于致癌的重点来了,方老师说鱼腥草中含有一种值得重视的成分,叫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却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实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也能对肾脏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癌症,其细胞毒性甚至比马兜铃酸还强。所以鱼腥草也有可能具有肾毒性。经过仔细的文献考证,发现方老师关于马兜铃内酰胺的知识是完全正确的,马兜铃内酰胺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损伤肾功能,甚至导致肾癌等,鱼腥草里面确实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微量)。但是我们能就此一棒子把鱼腥草打死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耘对“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进行了辟谣。李耘表示,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而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同时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这两者并不可等同。李耘认为,质疑“鱼腥草具有肾毒性”有一定数据支持,但是直接认定“鱼腥草致癌”的逻辑推演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李耘举例说,黄曲霉毒素B1为1类致癌物,而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依然为粮食设定该类物质的限量标准而非完全不得检出。
方老师说的基本都是事实,但是他没有告诉大家的就是一个剂量问题,致病是需要一定剂量的,还需要你天天都吃这么多,吃鱼腥草的人不会天天吃几公斤,也就是吃个最多几十克,而且不是天天吃,这几十克里面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微乎其微,在人体内几乎检测不出来,远远达不到生病的剂量。所谓的“是药三分毒”,西药说明书大家都看过吧,上面副作用一大堆,也没有人说不吃吧。所以对于鱼腥草,喜欢吃的就放心的吃一点吧,对于不吃的理由,可能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不喜欢这个味道。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