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来源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mtuyniacordata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生长于沟边、溪边及潮湿的疏林下。分布于中国中部、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60厘米,腥臭味,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托叶膜质,条形,下部与叶柄合生为叶鞘,基部扩大,略抱茎;叶片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紫红色,脉上被柔毛,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总苞片4枚,长圆形或倒卵形,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具宿存花柱,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性状特征1.鲜鱼腥草茎呈圆柱形,长20~45厘米,直径0.25~0.45厘米;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O厘米,3~1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表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2.干鱼腥草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黄棕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化学成分挥发油类:鱼腥草素,月桂烯,乙酸龙脑酯,芳樟醇,石竹烯,桉油素,龙脑等。黄酮类:槲皮素,槲皮苷,异槲皮苷,金丝桃苷等。有机酸类: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等。氨基酸类: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氯酸,缬氨酸,天冬氨酸等。甾醇类:豆甾醇,菜豆醇,菠菜醇等。其他:蕺菜碱,氯化钾,硫酸钾等。
药理作用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作用。
用量用法15~25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贮藏干鱼腥草置干燥处;鲜鱼腥草置阴凉潮湿处。
药材买卖网——全球领先的药材交易平台,为产业链当中的客户提供简单真实的一站式交易,致力于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提供永续的服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