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埠文化的千年沉淀看兰溪发展之崛起

兰溪从唐咸享五年(年)建县起,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历来为商埠古城,因水而兴,因水而衰,几经起落,风雨沧桑。唐宋时期,盛产粮棉,宋徵宗誉为“天下江南”;自南宋迁都杭州后,钱塘水运得到了快速发展,得天独厚的三江优势让兰溪一跃成为“钱塘第一商埠”,“日对千舟竞发,夜照万户明灯”,航运的繁华让兰溪的中药业、运输业、手工业、商贸业,休闲业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GDP占到金华的一半多,成为“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到了民国时期,电力、铁路等的发展让兰溪再次升级,商业进一步繁华,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实验县之首,市场信息、时尚元素、产品更新与杭州、上海同步,人称“小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兰溪又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兰溪的企业得到空前发展,年上海18家企业老总在当时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的要求下组团来兰溪学习管理经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兰溪没有抓住市场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错过了一次“转身”机会,观望、等待、挣扎、醒悟、追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选择,但每一次总感觉过了前脚过不了后脚,好像有什么东西绊住了前进的脚步。一次次地落队,一次次地错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自己比比,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可是跟周边比比,一直在落后,一快一慢,差距越拉越大。本文基于“爱兰溪、知兰溪、助兰溪、沸兰溪”的想法,就兰溪发展的瓶颈作点思考,不当之处,还望多多“砸砖”。

(兰溪宣传片,来自网络)

一、商埠文化的局限性及影响

(一)商埠文化的两面性

一是“坐商”文化。兰溪由于得天独厚的商埠文化,统领了江南一千多年的繁华,民国时兰溪城拥有工商业家,各地商会会馆20多家,兰溪成为浙中西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每天来往船只不断,物流带来人流,人流带来资金流,兰溪人从来不用像义乌人鸡毛换糖、永康人铸铜打铁那样外出走街串巷,坐在家门口拎把茶壶就有钱赚,兰溪民国时最多茶店有家之多,还不算那些花舫茭白船的。所以人家是只有跑出去才来钱,叫“行商”,而兰溪人坐在家里就能来钱,叫“坐商”。这种优越的环境、安逸的生活养成了兰溪人一种优雅从容的气质,但同时也“宠”坏了一代又一代的兰溪人,养成了一种赚现成钱的商业习惯。在兰溪房产市场最好卖的是店面、商铺,民间高息融资比较受欢迎,等等,这种观念在工作上表现为“甩手掌柜”,等、靠、要现象较为普遍,主动性欠缺,创新能动性乏力,制约了一个地方的开拓发展。

二是“噱头”文化。历史上兰溪资源秉赋胜于金华,“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越舟一叶兰江上,载得金华一半秋”,指的都是这意思。商埠文化的优势也使得兰溪人居功自傲,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有说“兰溪的噱头,义乌的拳头,东阳的刀头,永康的炉头”,兰溪人都是吃讲师,追求生活质量,穿着求时尚,吃饭讲环境,出门看风光。在马路上两车相撞,要是在义乌,双方一下车拳头便伸过来了,或者钞票一扔走人,各自忙生意没时间争吵,而要是在兰溪,双方先在车上打一通电话,然后下车先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的来头,然后从对方祖宗十八代开骂,再从天上说到地上,手指头指来指去,就是不伸拳头,反正大家有的是时间。这种“噱头”文化表面看是自信有底气,但实际上缺少大局观念。这种文化表现为缺乏合作性,所以兰溪企业单干的多合伙的少,同行间结成联盟的少,相互排斥的多,“兰溪哄”也成为一种商埠特有的文化现象。

三是“隐逸”文化。隐逸文化是商埠文化,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在此隐居。李渔在明末清初战乱年代隐居伊山,自称“山中宰相”,过着“识字农”生活;赵志皋曾在六洞山隐居十年,建起灵洞山房,过着读书诵经的隐逸生活;明代建文帝据说也隐逸在灵洞的一座寺庙里,等等。兰溪茶馆多、戏院多,兰溪人可以早上出去喝茶,一直喝到傍晚回家。义乌人走路都是上半身在前面,下半身在后面,兰溪人走路是下半身在前面,上半身在后面。这种慢生活状态如果单单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那自然是稀缺物,但如果是体现在工作上,那就成了阻碍工作能动性的一个要素。都说兰溪是一座休闲安逸的城市,适合养老,不适合创业,所以很多兰溪人呆在兰溪像温吞水一样,一旦离开兰溪,到了一些创业冲动强的城市,他便激发出能动性,一下子可以成为行内的佼佼者。

(兰溪古城的前世今生)

(二)商埠文化对用人观的影响

一是“外来和尚会念经”。商埠最多的资源就是外来人才。本地人都悠哉悠哉,苦活累活重活就都找外来人了。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有许多外来企业有过招不起本地员工的烦恼。这样一来,部门单位就会更加注重外来人才的招聘与使用,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为了引进更好的人才,有时候还会出台一些更具诱惑力的优惠政策。这当然是好事,但这种“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特殊待遇,却忽略了本土“会念经的和尚”。近年来本土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年教师队伍中调(考)出98人,辞职79人;卫技人员-引进研究生4人,副高以上人才6人,其他人,同时流失人数副高以上11人,中级43人,其他的人,流失人数占引进人数的43.1%。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是外地引进来,又流到外地去的。

二是“排排座分果果”。“排排座”就是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想当然,等待天上掉陷饼,这或许是商埠文化表现为不积极的一面。考核实行均衡化,提拔讲究资格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家都不容易,尽量少得罪别人,别人也不会来得罪自己。尽量让大家都能分到果果,尽量分匀,省得人家红眼病,这就造成一种“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和没做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的局面,这就势必影响干事的积极性。同时对各乡镇街道的一些考核指标由于片面追求平衡,缺少对各乡镇街道实际情况的考虑,不利于各区块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

三是“千年修得同船渡”。上了船就是一家人,不管顺风顺水,还是逆风逆水,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要渡一起渡,要翻一起翻。在工作中就是“一棍子”文化,不分青红皂白,一荣俱荣,一错全错,一棍子打死,对干部的情绪影响颇大,积极性受挫,认为“多做多错,不做无错”,不如干脆你看我,我看你,看看到底最后谁去做,宁愿都错,不愿先做。(三)商埠文化遭遇的尴尬

一是天女散花型。由于商埠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造成了多、杂、乱,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走不远,像天女散花,今年这个节,明年那个节,月月有节,处处有会,却都停留在皮毛阶段,深入不了,形成不了品牌,就像赶集会,什么都有,但都是低端文化产品,节会三天热,三天过后,人去楼空,文化气化,过眼云烟,过节一招鲜。有人把金华八婺比作“八音盒”,音乐从来只有七个音,何来第八音?是不是就是兰溪呢?

二是自暴自弃型。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功利化驱使,认为文化就是折腾钱,对经济发展不顶用,宁愿把古宅拆了建水泥洋房,把石子路铺成水泥路,把生态河道浇成水泥三面光,也不愿意去修古建、复古貌,把文化挂在墙上、压在箱底,不见天日,让经济发展像一匹野马,奔跑在没有绿洲的一片文化沙漠里。

三是叶公好龙型。口口声声重视文化,把文化捧得比天还高,可真正落实起来却是徒有虚表,走形式化,文化是文化,经济是经济,把两者分得清清楚楚,文化搭搭台,经济唱唱戏,戏演完了,台也拆了,同床一场,异梦各表,梦醒之时也是分道之日,这样的文化是确确实实折腾人,既费钱又费力,只不过是往脸上贴点金,不要也罢。

(《我在兰溪等你》视频来自网络)

二、商埠文化是新时代推动兰溪跨越发展的新动能

人类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时代、手工业(商业)时代、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又分前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在中国前工业时代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就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时代,按照现在发展来看,这个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时代又分前、后两个时代,前时代是市场经济摸索的初级阶段,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成熟,后时代便随之到来,这就是十九大报告中说的新时代。每个时代发展都需要一种新的动能去推动,农业时代是农民,手工业时代是商人,工业时代是工人与机器,那么新时代是什么呢?是一个文化至胜的时代!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一个载体,更是一种动力、一种自信。对兰溪来说,商埠文化是长在骨子里、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是一种自觉表现,所以在每一个时代都能造就辉煌。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外界市场未成熟,内在肌体未适应,一个不需要文化靠冒险主义制胜的短期里,我们拖着沉重的文化包袱远远地落在队伍的后面。但市场的未来不看短期存在,不比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走得更远,看谁永远在。兰溪商埠引领八婺繁华一千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金华第一梯队退居到第三梯队,这是暂时的落后。我们的商埠繁华不再,但我们的兰江还在,古城还在,文化还在,精神还在。李渔说:“莫道班门难弄斧,正是雷门堪击鼓。”步入新时代,我们要把短板拉成长板,把长板拉得更长,让血液里的每一个文化因子变成高铁每一节车厢的动力,在弯道里超车,在风口尖成长。

(一)深刻认识,转变观念,以文化为动能助力“一区一地一城”。

一是摒弃“坐商”,抱团“走商”,助力产业振兴示范区。有句话叫: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记得红狮老总章小华在兰商总会成立大会时也引用过。在兰溪,受“坐商”文化影响,个人英雄主义、“山头”主义、家族观念都还普遍存在,但这种主义在新时代都将会彻底淘汰。个人离不了团队,山头离不了山脉,家离不了国,习大大倡导的“一带一路”讲的也是一种合作、一种联盟。兰商不能光坐不练,更重要的是会“走”、会“跑”,弘扬兰商包容自强、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的精神,沸腾兰溪产业,重振兰溪雄风。各乡镇、街道,乃至各个利益团体都要摒弃“山头”主义,改变“坐商”观念,走出自我,走出地域局限,抱团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在“两个百年”计划框架下制定出各自的规划纲要,并付诸于实施。建议以金华山、兰灵霞客绿道、兰芝线等为轴线对接浙中生态廊道,融入浙江大花园,发展生态文化经济;以临金高速、金建高铁、兰江航运、、国道等为轴线对接浙中交通廊道,融入“义甬舟”、“义新欧”,成为“一带一路”后花园,日行万里,夜宿兰城,发展文旅产业经济;以行知学院、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对接浙中科技廊道,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打造时尚纺织城、江南药都、光膜小镇等,形成真正的产业振兴示范区。

二是少点“噱头”,多点劲头,助力古韵风情旅游地。辉煌属于过去,未来属于奋斗。要少点“噱头”,多点劲头,不当“吃讲师”,争当“工程师”,少一些“兰溪哄”,多一些“兰江潮”。放下面子,做好里子,埋头苦干、实干、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兰溪拥有古村古镇古城众多资源,古韵风情尽显。从民间层面看,资金活跃,热情高涨,纷纷向政府伸出橄榄枝。政府层面,一定要站在更高处,从长远着想,明辨意图,通盘考虑,不要图一时之功,仓促下单,埋下后患。这样的前车之鉴已有不少,如将军岩度假区、灵羊岛度假区、蓝调之美度假区等等。在目前,兰溪班子团结,资源集聚,正是发展的大好时机。对景易集团提出的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一旦论证通过,要形成未来全域旅游发展的总规,由人大制定法规,不得随意改动,市委市政府一届一届地干下去,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去抓落实。

三是巧借“隐逸”,着眼未来,助力品质活力幸福城。隐逸文化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慢生活”,从旅游层面看,这是一个稀缺资源,全国许多城市都打起了“慢生活”的旗号。快效率,慢生活,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一座城市,要进行功能分区,哪是“快区”,哪是“慢区”,并将相应的功能设施布置其中。在“快区”,要尽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如银行、物流、热能供应、污水处理等等,使之便利化、效率化、一体化;在“慢区”,要集聚休闲要素,像茶吧、酒吧、书吧、演艺、购物、养生等等,使之真正有品质、有气质。兰溪不仅仅是兰溪人的兰溪,更是中国的兰溪、世界的兰溪,要充分利用文化元素,着眼未来,抓住兰溪的独特性、惟一性,打造美丽和谐幸福的兰溪城。

(二)完善机制,优化环境,为兰溪发展全域旅游创造基础条件。

一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世上本没有无用之人,只因放错了位置,有用才成了无用。每个人都有梦想有抱负,只因为受挫多了才放弃梦想。在用人制度要优先“外来和尚”兼顾“本地和尚”,不要热了一头,凉了另一头。要加大对人才培养与使用力度,并形成常态化,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利用行知学院平台,启动“人才梦想计划”,打造文化创意梦想小镇,构建“双创”平台让更多的行知毕业生能留在兰溪。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加大对文旅产品的研发力度,促进企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转变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让兰溪的每一个产品都注入文化的基因。

二是完善机制,重奖励严考核。让机制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让考核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这是大家共识。“排排坐分果果”不是一个好的机制,一个好的机制是可以大大激发人的潜能,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一次科学合理的考核可以让其调整思路,精准发力。一套好的机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对于兰溪来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一个文化核,围绕这个文化核来规划思路,来制订考核标准,会使之更加科学化。比如像柏社这种山区更要注重生态,他们的工业招商项目可以实行“飞地”政策,落实在开发区或其它乡镇,但税收业绩仍归其名下。

三是问责严厉,容错温和。自从八项规定出台后,许多干部都觉得好像绑了手脚一样,十分不适应,甚至有的干脆把自己变成机器人,不动脑、不创新、不担责,依葫芦画瓢,凡是有的一律照搬,凡是没的一律不办。对于这种庸政、懒政行为纪委要严查督办,但同时也要完善容错机制,特别是在国土、城建、税收等一些涉及国家政策等层面上,确因发展需要而非主观意愿违反的一些小问题,应该给予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温和问责,切不可“一棍子”打死。

(三)挖掘整理,共建共享,打造文化命运共同体,树立中华文化新地标。

一是打造商埠文化命运共同体。兰溪商埠文化不仅包含了古城、古镇,还包括8个全国传统古村落在内的一大批古驿道、宗祠、凉亭等。兰溪古建的体量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单体上,都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但它作为旅游项目的不足之处就是同质化,所以长乐与诸葛这么多年也结不了联盟。兰溪全域旅游要制胜于全国,古城、古镇、古村首先要结成一个商埠文化共同体,而不是单体作战。建议设立一个发展商埠文化领导小组,统筹相关事宜;成立一个商埠文化研究会,负责挖掘整理商埠文化;倡议发起全国古村落论坛,并将诸葛村设为论坛永久会址。对各个古村落文化,结合宗谱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找到每个村落的文化核,全市统筹一般棋,打造全国古村落生态博物馆。对商埠文化中的一些老字号、传统手工业、非遗项目等等都进行一一展示,或恢复。

二是打造休闲文化命运共同体。兰溪是一座休闲文化特质非常明显的城市,休闲要素比较集中,吃的喝得玩的乐的,都比别的地方全面,但有许多东西随着社会的转型已经走调了。发挥好李渔研究会与李渔国际研究中心两块牌子的作用,利用李渔的《闲情偶寄》作平台,对休闲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推李渔为休闲文化鼻祖,举办李渔休闲文化节,并主动与杭州西湖休闲博览会相衔接,争取成为休博会分会场。彻底改制兰溪婺剧团,更名为李渔剧团,恢复李渔十种曲,奠定全国喜剧之乡独一无二的休闲文化。规划李渔休闲小镇,引进全国戏剧剧种,在小镇上进行戏曲非遗一条街展示,打造喝茶看戏打造成兰溪独有的江南文化。

三是打造北纬29°文化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地图上,有一条神奇的纬度,这条纬度横亘喜马拉雅山脉,跨过亚、欧、美、大洋洲,这里有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有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最咸的湖——约旦的“死海”;有至今未解的人造建筑的世界奇迹——古埃及金字塔;有发达到可怕的玛雅文明,等等,这个纬度就是北纬29°,而兰溪恰恰位于这条线上,所以有史以来就异人异事频出不断。自唐以来,兰溪进士人数是金华最多的,名人金华最多的,兰溪祠堂是江南最多的,每一个人、每一座祠堂、每一个村庄都会有一些神奇的传说,有的至今未解。但是兰溪至今保留下来的名人故居聊聊无几,屈指可数,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少不了要大做名人的文章,所以建议成立全市名人文化研究会,逐步修复、复建名人故居,或名人事迹陈列室,全方面展示兰溪名人文化。同时,以北纬29°为轴线,与世界各文化标志地结成联盟,对北纬29°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宣传,做大、做足这篇文章,利用联盟资源,扩大文化交流,让兰溪商埠文化与世界的距离更近、更亲密,为早日实现兰溪中华文化新地标而作出更多更大的推动。

于.11.28

(本文图片由胡雪峰、丁伯乐、郑国藩等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纯属个人见解,不当之处欢迎交流批评)

三白草堂

我写我快乐!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症状
白癜风初期是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gj/3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