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雁传媒报年第期总第期
联系电话投稿QQ自述:军营的生活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人生中永恒的主题也是学习,要成功就要不断进步,要想超过千万个甘于平庸的人,你就得不断的学习。
——丁维明
丁维明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白塬乡,小时侯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一家大小事宜全拜母亲料理,聪慧早熟的他从小就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小到打扫厅堂、烧水做饭,大到播种收割、参加农业社挣工分,样样都能做好。
小小年纪就把一家几口的衣食重担担在肩头,现实的冷眼让他过早的懂得了“活着的目标”——“要当兵,只有当兵才有出路!”
18岁那年,他在村里70多个报名参军的青年中脱颖而出,光荣入伍。
“绿色的军营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而我自己又早早辍学,当然要抓住这次机会好好学习,恶补文化知识了。”他如是说。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军队生活的逐渐适应,丁维明给自己定下了“10年当上连长”的第二个目标。目标一旦确立他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为之努力。
“通过考试,我成为了全营最年轻的连长。军营是一种竞相学习的氛围,所以,我给自己定的下一个目标又是营长,我必须不断前进。”那时候的他,多么青春又充满干劲!
或许自身经验不足,也或许前方困难重重,但通过不懈的思考和虚心请教,通过不止的努力,他指挥的连队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一把钢刀,锋利无比,所向披靡。
荣光岁月说到这里,丁维明轻轻地叹了口气,垂下头沉思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其实,我的军旅生活也不都一帆风顺,有时候你明明努力了,上天还是要让你滚两颗泪,受一丝寂寞的委屈。”
原来,在一次部队搬迁中,由他负责指挥的连队中有一名小战士因为贪玩腿部受了伤,顶头上司因回家探亲不在场,不了解当时情况,得知此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众列兵面前将他一顿训斥。当时不过21岁的丁维明血气方刚,怎能允许自己如此“颜面扫地”?据理力争后痛痛快快诉完一肚子委屈,便报告上级,调离了职务,去当了一位后方管理员。
文职工作虽然轻松,但哪里有一线训练来得痛快!于是,短暂的卧薪尝胆后,凭借一次团队军体操表演的机会,过硬的指挥和齐整的操练让丁维明成功“复出”,一举当上了营长。后来,单位又推荐他进入沈阳军人学院学习——这期间学习的大量专业和技能知识给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那是他在当上营长后的第几个年头,一纸批文,他们那批兵便全体转业,进入了中国建筑公司。
筑梦—这又是一次精彩绝伦的奋斗旅程!来到中建八局生产科的第一年,他就因工程科长这个岗位工作接触面窄、不能快速锻炼自己而要求调岗,调进一线。面对新的环境,他没日没夜地学习工程方面的书籍。勤能补拙,更能补上早早辍学的遗憾,一沓沓密密麻麻的笔记和书籍把他带到了工程师的座位,随后,便荣升为工程部主任。
经过几年对工程专业的刻苦钻研和在一线扎扎实实的实践,他又考上了最难考的“国家一级建筑师”,并荣升中国建设总公司优秀经理,随之,又被邀请担任过南京公司经理、西北办主任、南京副指挥等职务。
丁维明无论业绩与工作质量均尤为显著,彼时“江苏省优秀劳动者”,“优秀党员”等各项荣誉接踵而至,他指挥建造的南京机场,被评为省级文明工地,被评为“建国50年中国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他,也获得了“中国鲁班奖”,成为实至名归的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民航专家,皇家建造师……
经过从军与鲁班人的经历,丁维明把话题引向他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中,很多的辛酸已经成为往事,在困难的窘境中,坚持永不放弃不折不挠的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度,并且持有一贯的好强心,方能进步!生活中有顺其自然的,也有突变的事情,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就必须持一种淡然处事的态度,笑对人生。
供稿:白银市归根工程办公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