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cordataThunb.,英文名:HerbaHouttuyniae。又叫菹菜、折耳根、侧耳根、截儿根、臭菜、臭根草、臭灵丹、猪鼻孔等。从方言发音来表达,连城城区和一些乡镇叫“臭栖”,有些乡镇则和“折叶草”相似。
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草本,茎呈扁圆柱形、棕黄色,扭曲,有数条纵棱,易折断,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茎叶搓碎有类似鱼腥的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抗菌止痢、健胃消食,可用于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以下资料摘自网络:
鱼腥草,原名蕺菜又名折耳根、截儿根、狗贴耳,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具有腥臭味的草本植物。
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别名及出处:岑草(《吴越春秋》),蕺(《别录》),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诜),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纲目,),臭猪巢(《医林纂要》),侧耳根(《遵义府志》),猪鼻孔(《天宝本草》),九节莲(《岭南采药录》),重药(《现代实用中药》),狗贴耳(《广州植物志》),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福建民间草药》),秋打尾(《浙江中药手册》),狗子耳、臭草、野花麦(《江西民间草药》),臭菜(《中药志》),热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质草(《浙江民间草药》),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湖南药物志》),草摄、红桔朝、臭蕺(《闽东本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