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这片地,是谁家的菜园子

回复关键词:社圈查看功能

户外探险犹如万里长征,谁也预测不到一路上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风餐露宿,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所有在户外就是战争,粮草必须先行!如果后勤补给出现问题,那就需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知识和方法让自己寻找到食物让自己生存下去,这就是户外生存之道,食物,是需要分辨的,一旦食用有毒食物,很可能因此丧命,所以学习点户外野菜知识是相当有必要的!

20种户外常见可以填肚子的植物。

一点红

一点红,又名叶下红、红背叶、羊蹄草、假芥兰、山羊草、天毛草、野芥兰等;

1形态特征

茎直立,株高10~30厘米,有分枝,柔弱、粉绿色,光滑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无柄,常抱茎,下部叶卵形,边缘具钝齿;上部叶较小,全缘或有细齿,叶背常为紫红色。头状花序在茎或枝顶排列成疏散的伞房状花序,花序有长柄;花紫红色,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先端5裂齿。总苞圆柱状,绿色,基部稍膨大;总苞片1层,均与花冠等长。瘦果长圆柱形,大约长2.5~3毫米,有棱,棱上有瘤状突起,冠毛白色,长3毫米,柔软,极多。

2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路旁、村边;一点红喜温暖、阴凉、潮湿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20~32℃,较耐旱、耐瘠,能于干燥的荒坡上生长,不耐渍,忌土壤板结。

3分布情况

大多数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地区(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常生于山坡荒地、田埂、路旁,海拔-米。

味道清香,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消炎之功效。

荠菜

又名护生草、稻根子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地菜。

1形态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

3生长环境

荠菜属于耐寒性作物,喜冰凉的气候,在严冬也能忍受零下的低温。生长期短,叶片柔嫩,需要充足的水分,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30%~50%,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中就可以种植,但以肥沃疏松的黏质土壤较好。土壤酸碱度以PH6~6.7为宜,需要充足的氮肥和日照,忌多湿雨天气。

4分布范围

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主要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地区。性喜温暖但耐寒力强。野生于田野,生在山坡、田边及路旁。

3~4月采其全草,洗净炒食、作汤,根可煮食。菜可晒干,吃时用水泡开炒食。

碎米荠

1形态特征

一年生小草本,高15-35厘米。茎直立或斜升,分枝或不分枝,下部有时淡紫色,被较密柔毛,上部毛渐少。种子椭圆形,宽约1毫米,顶端有的具明显的翅。花期2-4月,果期4-6月。

2生境分布

生境

1.生于海拔m以下的山坡、路旁、荒地和耕地的阴湿处。

2.生于田边、路旁及湿润草地。

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和长江以南各地。

嫩叶可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糖类。。也可入药,甘、温、无毒,具有收敛止带,止痢止血的功效。

马齿苋

别名马齿苋(马菜),马苋菜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命力强,常生于菜园、农田、路旁,也为田间常见杂草。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是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叶肥厚多汁,无毛,茎常带紫色,叶对生,倒卵状楔形;夏季开花,花小型,黄色;果圆锥形。多生于田野、菜园、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中国各地均有分布。马苋菜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可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

2地理分布

马苋菜原产于南亚,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多为野生。另外,马苋菜在欧洲、南美洲、中东地带都有其野生型,但英国、法国、荷兰及美国为栽培种为主。

全草可食,味平淡。通常在5~9月中旬采嫩茎叶,用开水烫软,将汁轻轻挤出,加入调料即食。全草供药用,能治痢疾、退热,并有消炎和利尿作用。捣烂外敷肿毒处效果很好,也可用治毒蛇咬伤、痔疮。肉质草本,肥嫩多汁。

车前草

又名车前、车轮草等。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子叶背腹向排列。花期4-8月,果期6-9月。

1形态特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根茎短,稍粗。叶基生呈莲座状,平卧、斜展或直立;叶片薄纸质或纸质,宽卵形至宽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6.5厘米,先端钝圆至急尖,边缘波状、全缘或中部以下有锯齿、牙齿或裂齿,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多少下延,两面疏生短柔毛;脉5-7条;叶柄长2-15(-27)厘米,基部扩大成鞘,疏生短柔毛。

2生长习性

车前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温暖、潮湿、向阳、沙质沃土上能生长良好,20-24℃范围内茎叶能正常生长,气温超过32℃则会出现生长缓慢,逐渐枯萎直至整株死亡,土壤以微酸性的沙质冲积壤土较好。

3产地生境

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草地、沟边、河岸湿地、田边、路旁或村边空旷处,海拔3-米。朝鲜、俄罗斯(远东)、日本、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山野中常见的野菜之一。具有利尿、止泻等作用。车前草可煮熟生吃、做汤、做粥或炖着吃,如凉拌、车前草肉片汤、车前草叶粥、车前草炖猪肝等,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佳蔬野菜。

蒲公英

婆婆丁,学名称蒲公英,又名黄花苗、黄花地丁、黄花郎、木山药、浆薄薄、补补丁、奶汁或苦蓿等。

1形态特征

蒲公英根为纺锤形或圆锥形,垂直生长,入土较深,单一或分枝。地上茎不明显,高10-25cm,全株被白色疏软毛,含白色乳汁。根出叶铺散,呈莲座状,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15cm,宽约5cm,大头羽裂或羽裂,袭片三角形,全缘或有数齿,顶端稍钝头或尖,基部渐狭细成柄,无毛或有蛛丝状细软毛。春或秋开花,花茎比叶短或等长,但结果时则伸长,有蛛丝状毛,冠毛白色,成熟时黄褐色。

2生长习性

蒲公英属短日照植物,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抽薹开花;较耐荫,但光照条件好,则有利于茎叶生长。适应性较强,生长不择土壤,但以向阳、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生长较好;早春地温1-2℃时即可萌发,种子在土壤温度15-20℃时发芽最快,在25-30℃以上时则反而发芽较慢,叶生长最适温度为15-22℃。

3产地生境

世界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均有野生或种植的蒲公英。蒲公英在我国的分布则更为广泛,华北、华中、华东、东北等区的许多地方,春、夏、秋三季,田野、路旁、山坡,以及房前屋后,均有蒲公英生长。

3~5月可采嫩叶洗净后生食,味微苦。5~8月采花放入汤中烹食。全株伏地丛生,高3~6寸,体内有白色乳汁。叶缘为不规则的羽状分裂,色鲜绿。花茎数个,自叶丛基部生出,与叶等长或稍长过一点,上部密生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全为黄色舌状花。

黄花菜

别名:金针菜,鹿葱,猪肉花,金针菜、柠檬萱草,忘忧草,属百合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近肉质,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花果期5-9月。

1形态特征

摺叶萱草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簇生,肉质,根端膨大成纺锤形。叶基生,狭长带状,下端重叠,向上渐平展,长约40~60厘米,宽2厘米~4厘米,全缘,中脉于叶下面凸出。

花茎自叶腋抽出,茎顶分枝开花,有花数朵,大,橙黄色,漏斗形,花被6裂。蒴果,革质,椭圆形。种子黑色光亮。

植株一般较高大;根近肉质,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叶7-20枚,长50-厘米,宽6-25毫米。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40-60天。花果期5-9月。

2生长习性

黄花菜耐瘠、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地缘或山坡均可栽培。对光照适应范围广,可与较为高大的作物间作。黄花菜地上部不耐寒,地下部耐-10℃低温。忌土壤过湿或积水。旬均温5℃以上时幼苗开始出土,叶片生长适温为15℃~20℃;开花期要求较高温度,20℃~25℃较为适宜。

3分布情况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多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南、湖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甘肃、陕西、吉林、广东与内蒙古草原等地。四川渠县被称为“中国黄花之乡”。

嫩叶,花蕾可食,叶和根入药。食用方法:鲜萱草花蕾有毒,含秋水仙碱,食用前必须在*C开水浸烫去毒。常用有凉拌萱草花蕾,炒肉,煮汤等。

胡颓子

别名:蒲颓子、半含春、卢都子、雀儿酥、甜棒子、牛奶子根、石滚子、四枣、半春子、柿模、三月枣、羊奶子。

1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灌木,高3-4米,具刺,刺顶生或腋生,长20-40毫米,有时较短,深褐色;幼枝微扁棱形,密被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黑色,具光泽。叶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稀矩圆形,长5-10厘米,宽1.8-5厘米,两端钝形或基部圆形,边缘微反卷或皱波状,上面幼时具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成熟后脱落,具光泽,干燥后褐绿色或褐色,下面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

2生长习性

抗寒力比较强,在华北南部可露地越冬,能忍耐零下8℃左右的绝对低温,生长适温为24—34℃,耐高温酷暑。在原产地虽生长在山坡上的疏林下面及阴湿山谷中,但不怕阳光曝晒,也具有较强的耐阴力。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酸性和石灰质土壤上均能生长,耐干旱和瘠薄,不耐水涝。

耐阴一般,喜高温、湿润气候,其耐盐性、耐旱性和耐寒性佳,抗风强。生于山地杂木林内和向阳沟谷旁;或有栽培。

生于海拔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

3地理分布

产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

果实--成熟后红色,味道酸甜,生吃,也可以用于酿酒和熬糖。

龙葵

又名:燕莜、莜莜、地泡子、地戎草、耳坠菜、飞天龙、狗钮子、黑姑娘、黑茄、黑茄子、黑星星、天天、后红子、救儿草、苦菜、苦葵、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龙葵草、七粒扣、山海椒、山辣椒、熟端、水苦菜、水茄、酸浆草、天泡草、天泡果、天茄菜、天茄苗儿、天茄子、天天茄、乌疔草、乌归菜、野海椒、野辣椒、野辣角、野葡萄、野茄菜、野茄子、野伞子,白花菜,为茄科植物。温州方言乌龙茄。东北方言姑奶豆。

1生境分布

生于路边,荒地,各地常见,吉林,黑龙江省居多。

2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25-1米,茎无棱或棱不明显,绿色或紫色,近无毛或被微柔毛。叶卵形,长2.5-10厘米,宽1.5-5.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而下延至叶柄,全缘或每边具不规则的波状粗齿,光滑或两面均被稀疏短柔毛,花果期9—10月。

花果期9-10月。注意:只能食用成熟果实(紫黑色)。未成熟果实(绿色)及茎叶含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过量中毒可引起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与发芽马铃薯中毒相同)。澳洲茄碱作用似龙葵碱,亦能溶血,毒性较大。

蛇莓

又名:蛇含草、蛇泡草、蛇盘草、哈哈果、麻蛇果,红顶果、血疔草。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粗壮。匍匐茎多数,长30-cm,有柔毛,在节处生不定根。基生叶数个,茎生叶互生,均为三出复叶。

2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河岸、草地、潮湿的地方,产辽宁以南各地。

果实性味:甘苦,寒,有毒。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汤火伤。

田字草

:四叶草、水草头、水金花头、野草头、野连菜、野极菜、十字草、妹妹草、破铜钱草、夜里串、夜爬山。

生态环境:生于静水浅水沟、池塘或稻田中。

资源分布:产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各个省区,北达华北和辽宁,西北至新疆的北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喜光;喜水湿;生长适应的昼温是18~24℃,夜温为7~13℃;空气湿度60%即可。对土壤要求不严。

:当有水时,叶柄没于水中,叶片浮于水面。在人工栽培时可作为池塘等水面绿化植物;也可在室内栽培供观赏。作为野菜食用方法:采用嫩经叶洗净,炒食或做汤。

四叶菜的叶子可供食用,并有利尿解毒的功能,叶子如捣汁,也能治疗肿毒。叶子煮水喝可解热消炎。四叶菜常见于浅水的沟边、水田中或沼泽等地。

野苋菜

又名野苋、光苋菜,茎直立或伏卧。

1植物属性

野苋菜是苋科苋属除苋、繁穗苋等栽培种外,目前少见栽培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个种的总称。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有13种,主要有反枝苋、皱果苋、凹头苋、刺苋等。以嫩茎叶供食用。野苋菜分布很广,全世界均有分布,除苋菜。

野苋处于野生状态,生长在丘陵、平原地区的路边、河堤、沟岸、田间、地埂等处。其中反枝苋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皱果苋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凹头苋除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刺苋在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陕西、河北南部有分布。

嫩茎叶可作蔬菜。

鱼腥草

又名折耳根,岑草、蕺、紫蕺、野花麦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味辛,性微寒;归肺、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排脓消痈,利尿消肿通淋的作用。主治肺热喘咳,肺痈吐脓,喉蛾,热痢,疟疾,水肿,痈肿疮毒,热淋,湿疹,脱肛等病症。

1形态特征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阴湿或水边低地,喜温暖潮湿环境,忌干旱。耐寒,怕强光,在-15℃可越冬。土壤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不宜于粘土和碱性土壤栽培。

地理分布

鱼腥草生长于阴湿处或山涧边,常可在野地、路旁、庭园树下等较阴湿的地方发现,大片蔓生。该植物中国南方各地较常见。

嫩茎叶和地下茎可食用,特别是地下茎粗壮、洁白、鲜脆,辛香味浓,可凉拌、炖肉、煮粥、煮面、泡茶。

菱角

又名腰菱、水栗、水栗子、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味甘、平、无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

1形态特征

菱角,又叫菱。二角为菱,形似牛角。三角、四角为芰。生长在湖泊中。菱落在泥中,最易生长。有野菱、家菱之分,均在三月生蔓延长。叶浮在水上扁而有尖,很是光滑,叶下有茎。五六月开小白花,在夜里开放,白天而合上,随月亮的圆缺而转移。它的果实有好几种:没有角、两角、三角、四角。角中带刺,尖细而脆,长在角尖。

2生长分布

菱角一般栽种于温带气候的湿泥地中,如池塘、沼泽地。气候不宜过冷,最佳在25摄氏度到36摄氏度。水深要有60厘米。

菱角原生于欧洲,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长江中上游陕西南部,平原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及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工栽培。俄罗斯、日本、越南老挝等也有栽培。

菱角的果实生吃,老了时候煮着吃;茎都可以焯水后,炒着吃。

马兰头

:马兰、马莱、马郎头、红梗菜、鸡儿菜、路边菊、田边菊、紫菊、螃蜞头草、鸡儿肠(南方民间)、泥鳅串(四川)、狗节儿(四川德阳绵阳地区)、寒荞(江淮地区)等。

3生长习性

喜温也较耐阴,江浙一带较为多见。因摘其嫩茎叶头而食,故称为“马兰头”。

4分布范围

中国各地极为常见,以长江流域分布较广。生于山坡、田边、路旁,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流域分布较广。马兰头适应性广,抗寒耐热力很强,对光照要求不严,在32℃高温下能正常生长,在-10℃以下能安全越冬,当地温回升到10~12℃,气温在10~15℃时,嫩叶嫩茎就开始迅速生长。种子发芽温度在20℃左右,嫩叶嫩茎的采收期主要集中在3~4月份。

别名路边菊。全草可入药,能消积食,除湿热,利小便。采春天里新萌发的嫩梢叶,洗净焯烫后摊开晾凉,挤干水分,凉拌、炒食、做汤,或炒鸭蛋、炒猪肝均可,有淡淡的菊叶清香。

蕨菜

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佐料,清凉爽口。

1外观特征

蕨菜为凤尾蕨科生落叶草本植物。蕨菜一般株高达一米,根状长而横走,有黑褐色绒毛,早春新生叶拳卷,呈三叉状。柄叶鲜嫩,上披白色绒毛,此时为采集期。叶柄长30~cm,叶片呈三角形,长65~cm,宽30~60cm,2~3次羽状分裂,下部羽片对生,褐色孢子囊群连续着生于叶片边缘,有双重囊群盖。多生长在山区土质湿润、肥沃、土层较深的向阳坡上。

2形态特征

根茎特征

地下根茎黑褐色,长而横向伸展,直径0.6~0.8厘米,长10余厘米,最长可达30厘米。

叶子特征

蕨菜的叶由地下茎长出,细脉羽状分枝。叶缘向内卷曲。叶柄细嫩时有细茸毛,草质化后茎秆光滑,茸毛消失。夏初,叶里面着生繁殖器官,即子囊群,呈赭褐色。

嫩苗可以食用;

由于其具有“原蕨苷”,牛羊食用过量会导致死亡,人食用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提高,它也被认为是导致日本胃癌高比率的原凶之一。

莼菜

又名蒪菜、马蹄菜、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性喜温暖,适宜于清水池生长。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花两性,须根系,主要分布在10-15cm土层;根状茎具叶及匍匐枝,后者在节部生根,并生具叶枝条及其它匍匐枝。叶椭圆状矩圆形,长3.5-6厘米,宽5-10厘米,下面蓝绿色,两面无毛,从叶脉处皱缩;叶柄长25-40厘米,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萼片及花瓣条形,长1-1.5厘米,先端圆钝;花药条形,约长4毫米;心皮条形,具微柔毛。坚果矩圆卵形,有3个或更多成熟心皮;种子1-2,卵形。花期6月,果期10-11月。

2生长环境

生于池塘湖沼。嫩茎叶作蔬菜。中国黄河以南、湖北西部利川及重庆市石柱县所有沼泽池塘都有生长,在江苏的太湖(还是“太湖八仙”之一),苏北的高宝湖,尤其以湖北省利川市福宝山莼菜出口韩国、日本等国。杭州的西湖和雷波县的马湖,湖北省利川市和重庆石柱县黄水镇等地生产的莼菜闻名于世。采其尚未透露出水面的嫩叶食用,是一种地方名菜,古人所谓"莼鲈风味"中的"莼",就是指的这个菜,亦作药用。

3产地分布

莼菜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现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北美、加拿大等地,大洋洲东部及非洲西部均有分布。[1]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和江苏七省,在北纬30°以南地区分布广泛。

嫩叶可供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莼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主产于中国浙江、江苏两省太湖流域和湖北省,4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摘带有卷叶的嫩梢。

采其尚未透露出水面的嫩叶食用,由于含有较多的单宁物质,与铁器相遇会变黑,所以忌用铁锅烹制。不可加醋食用,否则损伤毛发。莼菜性寒而滑,多食易伤脾胃,发冷气,损毛皮,故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食;妇女月经期及孕妇产后应少食。

酸模

俗名野菠菜,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欧洲和西亚大多数的草原均可见到其踪迹。酸模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维他命C及草酸,草酸导致此植物尝起来有酸溜口感,常被作为料理调味用。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为须根。茎直立,高40-厘米,具深沟槽,通常不分枝。花期5-7月,果期6-8月。

2产地生境

产我国南北各省区。生山坡、林缘、沟边、路旁,海拔-4米。朝鲜、日本、高加索、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欧洲及美洲也有。

嫩茎叶。

酸模知识介绍:酸模为蓼科植物酸模的根。酸模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肥厚,黄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无毛,或稍有毛,具沟槽,中空。生长于路边、山坡及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夏、秋季采收,晒干。

酸模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适用。

酢浆草

别名:酸味草、鸠酸、酸醋酱,酢浆草科、酢浆草属草本,全株被柔毛。根茎稍肥厚。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路边、田边、荒地或林下阴湿处等。

1形态特征

草本,高10-35厘米,全株被柔毛。根茎稍肥厚。茎细弱,多分枝,直立或匍匐,匍匐茎节上生根。

2生长习性

喜向阳、温暖、湿润的环境,夏季炎热地区宜遮半荫,抗旱能力较强,不耐寒,华北地区冬季需进温室栽培,长江以南,可露地越立,喜阴湿环境,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一般园土均可生长,但以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生长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在阳光极其灿烂时开放。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路边、田边、荒地或林下阴湿处等。

3地理分布

中国广布,亚洲温带和亚热带、欧洲、地中海和北美皆有分布。

酢浆草就是俗称的酸酸草,酸咪草,大家小时候应该都有尝过。有三片倒心形小叶,黄色小花,五个花瓣。‘酢’字通‘醋’,来自于它的醋酸味。野外随处可见。

三叶草

又名白车轴草,别名:白三叶、荷兰翘摇,拉丁文名:TrifoliumrepensL.豆科、车轴草属短期多年生草本,生长期达5年。种类遍及全世界,有多种。

生长习性编辑

三叶草耐寒性强,气温降至0℃时部分老叶枯黄,主根上小叶紧贴地面,停止生长,但仍保持绿色。因此,绿期很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可适应各种土壤类型,在偏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条件。干旱情况下生长缓慢,高温季节有部分枯死现象。

地理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温带至热带地区,南到云南的勐腊县,北到黑龙江的尚志县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的分布。中国的野生种和引进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种或品种约有10余个,引入试种过的种或栽培品种有余个,仅云南省就引入栽培过14个种个品种。

虽然也是三片小叶,但叶片比酢浆草大,而且叶面有白斑。大多是用作牧草,对人类来讲也可食用。花朵有白色和紫色两种,呈球形。经常是成片成片的出现,非常好辨认。

野菜识别和中毒急救小贴士:

识别:1.仔细观察一下植物的叶片,花朵或者果实上有没有动物吃过的痕迹,动物一般有着更敏感的嗅觉和味觉,如果它们能吃,通常表明植物是无毒的。2.有些植物我们可能知道,平时也能在饭桌上见到,但并不代表它们没有煮熟的状态也能食用。这个得提高警惕。

急救:催吐:可用手指或其他代用品触及咽喉部,直至中毒者吐出清水为止。导泻:常用的导泻剂有硫酸镁和硫酸钠,用量15~30克,加水毫升,口服。

洗胃:最方便的可用肥皂或浓茶水洗胃,也可用2%碳酸氢钠洗,此法亦能同时除去已到肠内的毒物,起到洗肠的作用。   

解毒:在进行上述急救处理后,还应当对症治疗,服用解毒剂。最简便的可吃生鸡蛋清,生牛奶或用大蒜捣汁冲服。有条件的可服用通用解毒剂(活性炭4份,氧化镁2份,鞣酸2份和水份),其主要作用是吸附或中和生物碱、重金属和酸类等毒物。

户外菇类很常见但多数有毒就不过多介绍了。

想加入探险社约伴社群吗?

添加群主备注“约伴”邀您进群!

长按添加添加群主邀您进约伴社群

另耳户外探险社









































鍗″姏瀛滅劧閰?
鍖椾含鍝鐧界櫆椋庡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ry/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