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兰溪一座跨越千年的行走城市

商埠兰溪:一座跨越千年的“行走”城市前言沿着婺江顺水而下,行数十里,江面豁然开朗。婺江与衢江在这里汇合成兰江,水流却变得更加缓和与平静起来。三江六岸,十里兰香,这便到了有“中国兰花之乡”美誉的兰溪了。邑以溪名,溪以兰名,兰溪地处三江之汇,“七省通衢”,历来为水上交通之要道,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商埠贸易繁华,人杰地灵,物阜民殷,有“小上海”之美誉。兰溪的商埠文化决定了这座城市骨子里“行走”的气质。千百年来,那些南来北往的过客就像侯鸟一样每天都是一批来,一批去,其中有一些就因为爱上这美丽的山水而在此安居,成为兰溪最早的移民。唐咸亨年,婺州府在兰溪设县,从此,这座由各地移民聚集而成的城市便一天天地扩张,在历史深处毫不掩饰她的炫丽与光彩,散发出她独有的芳香。追忆千年风雅兰溪的景: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现如今,兰溪人从外地返乡,驱车从杭金衢高速下来,沿着气派的迎宾大道行数百米,远远便可见兰阴山临江峭壁之上矗立的聚利塔招手相望,顿时感到一股温暖自心底涌出。兰阴山兰溪人称之母亲山,与大云山隔江相望,以怀抱之势轻轻地揽着,兰溪这座江南小城就像一个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新老城区一衣带水,一边是历史繁华的见证,一边是现代商业的崛起,烙着时代印痕的兰江大桥把两种文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兰江水从身边无声无息地淌着,看不见江底的沙卷云涌,就像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去而不复返。兰溪就是这样一座小城,美丽而不动声色,悠闲而舒适从容。在商埠繁华时,兰溪人只要有间店铺,拿把茶壶就可以做掌柜,茶楼、会馆、驿站,南来北往的客人就会把钱送上门来,小日子就能过得很滋润。加上兰溪山美水美人美,有女儿家上了船就是船娘,唱个曲儿陪个酒水,那钱就哗哗地流,卖唱不卖身,拿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体面的文化产业。自古以来,上至高官贵人、富家子弟、文朋诗客,下至商贾小贩、掮客挑夫、平民百姓,或逗留,或专访,纷纷踏迹而来,赏景赋诗。唐代戴叔伦来的时候正是春天,感叹道:“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元代萨都剌舟过兰江时恰是金秋,道是“越船一叶兰江上,载得金华一半秋。”哪怕是来兰溪散心解闷的郁达夫都赞叹“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物最宜秋”,美丽的景致令他心旷神怡,留恋忘返。文人才子尚如此爱恋,更何况凡夫俗子。据说有个绍兴富家子弟听说兰溪好玩,就拿了老爷子一大包银子偷偷地来兰寻乐子。老爷子获知后,料想兰溪一个小城玩遍天也化不了几个小钱,没想不到三天就托人带信来,让老爷子拿钱去赎人,寻了乐子钱不够让人家给扣了。由此可见兰溪当时的繁华,而这种繁华也造就了兰溪人“坐商”的秉性。兰溪人守着一江春水,日日晨起看一眼兰阴山上的塔成了必不可少的功课。都说兰溪人三天不见兰阴山就要哭的,这种恋母情结根深蒂固。作为兰溪人李渔更是深深懂得这一点,他说兰溪是:“看一眼不足为奇,看两眼怦然心动,看三眼引人入胜。”就好像一个独具妩媚的女子,让你越看越喜欢,而欲罢不能,深深地留在你的印记里。兰溪的香: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若是套用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名称,说“闻香识兰溪”,我想一点都不为过。作为“中国兰花之乡”的兰溪人爱兰植兰的传统自唐代便已开始,到了明代,在官员、文人之间采兰赏兰已是作为一件雅事极为盛行了,连县衙头门上都挂着“观瀫采兰”的匾额。“丹嶂阴茫长谷雪,翠岚光滴大江流。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五百年多后,当再次吟诵起唐龙的这首《兰阴春馥》时,似乎仍能在风中闻到沿江十里飘荡着兰花的缕缕幽香。相传唐时,兰阴山住一兰叟,嗜兰如命,膝下一女,取名兰花,貌美若兰。邻家有子,与兰花互生爱慕之情。不料有一天,一富家少爷看中了兰花女,便扬言要娶她。为了保全心中之真爱,无奈之下,兰花女只得答应了,等上船过江之时纵身跃入江中,香消玉殒。数天后,当人们把她捞上来后,仍见面色鲜活,身上散发着兰的幽香。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她埋在了兰阴山麓,并塑了像。自此,兰阴山上的兰花更是花姿摇曳,香飘千里了,甚至连明代的正德皇帝也曾踏香而来,想把兰阴山上的兰花移栽到皇宫里。却不料兰花在深宫后院只会开花没有香气,让宫内莳花官大为叹奇,正德皇帝挥笔在石壁上留下“兰阴深处有真香”,带着遗憾而去。但不知为什么,数百年后在兰阴山的石壁上却只能找到“兰阴深处”四个字了,这“真香”已在历史深处随风飘散。要说真正的觅香兰客,当属懂兰爱兰的李渔了,而纪念他的馆舍芥子园恰恰就建在兰阴山麓,好似一伸手就能拥香入怀。园内建有佩兰亭,植有名贵兰花,轻轻推门而入,但见粉墙碧瓦,青藤攀绕,绿树掩映,修篁斜径,小桥流水,芙蕖妖娆,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阁都仿佛沾了李渔的灵性,雅致而别具清幽情味。李渔曾言兰花为他四时之命占其一,居室之内,宁可无食,也不可无兰。闲暇之余,他常与爱姬卧榻赏兰,吟诗作赋,寄情觅香。只是这样的好景不长,爱姬兰躯早殒,李渔悲痛欲绝,落落寡欢。暮年之时,李渔回到故里,再登兰阴山采兰纫佩,观瀫引觞,遥想爱姬昔日之情,叹今再无赏兰之人,从此再不养兰。今日兰溪大街小巷,百姓人家,养兰成风,并专辟地块,建了兰花村。全国各地养兰爱兰者闻香而来,风光一时。后因兰花培育科技市场的冲击,身价大跌,兰花村也备受冷落。可漫步其中,依然能够闻到从兰农花棚里飘出淡淡的馨香,一如儿时母乳的馨香,温暖着你的记忆,让你在喧嚣与浮躁中找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兰溪的吃:酒在邻家呼即至果生当面看犹尝上世纪初,有一位叫张锦泉的兰溪人,在嘉兴以弹棉花为业,因为生意不错,平时都顾不上做饭,就干脆包了粽子,肚子饿时热着吃,既节省时间又能填饱肚子。那粽子外形较为别致,沿用了兰溪一带四角交叉立体长方枕头形,又好看又好吃,闻着又香。偶尔有顾客上门恰遇上他在吃粽子,他会热情地拿一个递上,顾客尝了后就问,这粽子卖不?这一问倒启发了张锦泉。到了春夏季,生意清淡下来,他闲着没事,就在大街上设个摊,正儿八经地卖起粽子来。后来他还选用金华火腿肉做馅,使粽子更香味更美。这样一来,他做粽子的名气反而比弹棉花的名气还大。张锦泉没想到这卖粽子的钱反比弹棉花好赚,后来他就干脆放弃了弹棉花职业,而一心一意做起粽子来。渐渐地有了名气之后,自己一家人手已经忙不过来,他又召集了几名兰溪老乡,在嘉兴当时最热闹的张家弄口,租了间门面,挂起了“荣记五芳斋”的牌子,这就是嘉兴历史上首家五芳斋粽子店。现如今嘉兴的粽子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五芳斋最早的创始人是兰溪人。兰溪人对吃是很有讲究的,哪怕是一个饼一碗面都要精心选料,制作考究。曾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金华八个县市中,数兰溪的男人最会做菜。这个结果让很多兰溪男人感到纠结,生怕别人说兰溪男人只会烧吃不会创业。其实一个人只有懂得享受生活才会懂得创业。兰溪男人创业就有创业的样,居家就有居家的样,是最懂得生活的男人,李渔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兰溪的移民文化也把各地具有风味的小吃集中到了一起,加上自己的独创、发展,成为别具特色的兰溪小吃文化。比如永康的粿,安徽的饼,兰州的面,到了兰溪都能衍生出新的特色小吃。还有鸡子粿、牛肉面、酥饼、豆腐汤圆、小麦铃、牛杂汤等等,可以数出一大串。去年,浙师大的一个暑期实践队来兰溪,却意外地对兰溪小吃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还编写了兰溪小吃三字经,在网上广为流传。所以来兰溪的客人都不肯上酒店喝酒,可以在兰江边上、西门城楼、古商城步行街,吆喝一声:“来碗牛肉面,加料”,或者“鸡子粿一只,皮蛋粥一碗”,然后找个空位坐下。店里会有个标致能干的老板娘给你记着号,不管有多挤,也不会记乱了。过一会就有跑堂的把热气腾腾的面或粥捧上。现如今兰溪又多了许多“农家乐”,因为兰溪一年四季水果不断,这些农家乐一般都设在果园边,如马涧的杨梅、穆坞的枇杷、余粮山的柿子、东徐的翠冠梨、汇潭的甘蔗、香溪的甜橘,兰溪人还把水果酿成了水果酒,如杨梅酒、柿子酒、莲子酒等等。想当年,李渔在夏李村做“识字农”时也是自己建了个农庄叫“伊山别业”,把屋后的泉水用竹梢管道接到自家水缸里来,用这样的水泡的茶还带着乡村的泥土芬芳,感觉特别生态,“旋烹佳茗供佳客,犹带源头石髓香”,“酒在邻家呼即至,果生当面看犹尝”,李渔说自己过的简直就是山中神仙的生活。结语兰溪的商埠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一种积淀,像一个耀眼的光环,在记忆里闪烁。水运的优势已经不再,兰溪的优势渐渐淡化,在新的发展时期,兰溪如何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一轮的追赶跨越提供强有力的动力,这是当下所迫切需要去做的。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三核三带”为抓手,全力推进“一区一地一城”建设,为当下兰溪寻求突围之路,似乎让这个古老的商埠兰溪又看到了沸腾希望!

赞赏

长按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ry/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