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放弃的艺术》一书,接触到接近型目标与回避型目标的两个概念,由此延伸,人格可分为接近型人格与回避型人格。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一、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特征
佛教中有出世与入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入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 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二、回避型人格障碍怎样形成? 一些母亲由于长期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需要。他们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 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由于性格特点,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上较少物质需求,并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成功,为人们所赞许。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则通常是失败的。
三、自我疗法
l.反向观念法
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大多伴随着认知歪曲现象,因此,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改正认知歪曲现象上。反向观念法即是改造认知歪曲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反向观念法是指与自己原有的不良自我观念唱反调,原来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则应逐步放弃自我中心,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原来爱走极端,现在则学习从多方位考察问题;原来喜欢超规则化,现在则应偶尔放松一下,学习无规则地自由行事。
回避型人格者的错误观念可以是这样的:
。我必须出类拔萃。
。我必须万事谨慎。
。我必须提防别人,这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知心的朋友。
少介入他人事务,以免麻烦。
。我的一切努力和花费都必须是高效率和有价值的。
按照反向观念法,应把以上错误观念变成理性的、健康的观念。改变后的观念是:
。我希望出类拔萃,只要经过努力,我会有所收获的。
。我必须做事谨慎,但并不排除勇敢与选取,即使失败,亦应当作一次有益的经验。
。我可以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尽管知音可能很少。
。不管他人闲事,但他人有难,我当尽力相助。
。我希望自己办事高效率,即使效率不高,做总比不做好。
采用反向观念法克服缺点可通过自我分析来进行。先按上述步骤分析自己的错误观念,然后提出相反的改进意见,在生活中努力按新观念办事。这种自我分析可以定期进行,几天一次或一星期一次,也可以在心情不好或屡遭挫折之时进行。认识上的错误往往是无意识的,通过上述自我分析,就可把无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有意识的自觉的层次上,这有助于改进不良心理状态。
2.梯级任务作业
回避型人格的矫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是需要持久努力的。梯级任务作业即是将需改进的目标分为许多层次,逐步加以完成的一种矫正方法。
如果你不愿交朋友,就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 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感情交流活动。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来说,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你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你的执行情况,并监督你坚持下去。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一点为好。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法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你都必须加以克服。在交流上有困难时,你应向有经验的长辈或朋友讨教,不要企图在一开始就尝到甜头。这种练习是一种苦尽甘来式的练习,你甚至可以带有一种演戏的态度去进行,这样能有助于减轻练习时的焦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