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草
雪见草、蛤蟆草。
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荔枝草的全草。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高15-90cm,全株密被短柔毛。茎直立或倾斜,四棱形,常分枝。单叶对生,下部叶具斜叶柄,上部叶近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渐狭,边缘具圆锯齿,稀微波状,两面密被短硬毛,下面具有金黄色腺点。轮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每轮2-6花,集成多轮的穗状花序。小坚果倒卵形。花期4-7月,果期7-8月。
生于海拔-m的山坡、沟渠、路旁等处。多见。
荔枝草药材特性
夏、秋两季花开时采挖,除去泥土,晒干。
根呈圆柱形,稍弯曲,多分歧,长5-10cm,直径1-3cm,棕褐色或棕黄色,有多数细根,根头部较粗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地上部分均被毛;茎方柱形,多分枝,长40-80cm,直径约5mm,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具柄或无柄,叶片皱缩,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俗称“灯盏窝”),灰绿色或淡棕色,内藏棕色小坚果。气芳香,味苦、辛。
以色绿、叶多、穗长、香气浓者为佳。
除去杂质,切段,生用。
荔枝草功效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利尿消肿。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湿热水肿,白带,白浊,痈肿疮毒,疥癣,风疹,蛇犬咬伤以及血热出血症。为喉证十八般要品。
1.《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去瘀,洗痔疮。
2.汪连仕《采药书》:凉血,止崩漏,散一切痈毒。
3.《纲目拾遗》:《葛祖遗方》,治咽喉十八症,消痈肿,杨梅、痔疮。
4.《草木便方》:解毒。治白秃,疥癞,风癣;除脚胫疮痒黄水,杀虫,调油涂。
5.《分类草药性》:治一切久年癍疮,洗痔疮、痒疮。
6.《药物图考》:治湿热风疹,阴痒、肾囊风,消肿利水。
7.《中国药植图鉴》:捣烂敷肚脐上,除肢胀病腹水。
8.《四川中药志》:清肺热,除风湿。治咳嗽、痢疾、牙痛及痒疹、疮毒。
内服:煎汤,9~30g(鲜品15~60g),或捣绞汁饮。
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含漱及滴耳,亦可煎水外洗。
荔枝草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可与女儿茶、锦灯笼、朱砂七等配伍。
2.用于咳嗽,痰多,气喘,可与鱼腥草、鼠曲草配伍。
3.用于湿热水肿,小便不利,可与透骨消、尿流流等配伍。
4.用于湿热白带,白浊,可与翻白草、三白草等配伍。
5.用于痈肿,脓疮,痔疮,疥癣,风疹,可单用;或配伍相应药物。
6.用于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血衄,崩漏,有凉血止血之功,可配伍相应药物。
临床配伍
1.外感咳嗽或顿咳:荔枝草鲜嫩叶30g,鸡蛋1-2个,菜油炒不放盐,睡前服下。(穆可风)
2.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荔枝草10g,晕鸡头10g,女儿茶10g,锦灯笼10g,朱砂七10g,水煎服。(乔燕)
3.百日咳:荔枝草50g,透骨消30g,一枝蒿30g,鱼腥草50g,大头翁30g,陈皮20g,甘草20g,食糖g,加水ml,煎煮2次,合并滤液浓缩为-ml,小儿每次服5-15ml,1日3-4次,连服4天。(何子冀)
4.阴道炎:鲜荔枝草g,煎水冲洗阴道。(梁素清)
5.风火牙痛:荔枝草咬烂,含口中。(张志旭)
6.痔疮:荔枝草60g,海藻30g,水煎服。(张志旭)
7.脱肛:荔枝草60g,乌梅7个,水煎,先熏后洗坐浴。(穆可风)
8.蛇咬伤、犬伤:伤口处理后,荔枝草鲜品,捣烂敷患处周围。(穆可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