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蹲池边如虎形,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明]张璁《咏蛙》
没错——
呱儿子
又开始了
新一轮的说走就走……
热爱大自然的呱
总能找到绿意盎然的自在地
(还带上了女朋友),
让呱爸呱妈又是欣慰又是羡慕。
正值清明小长假,
养呱之余,
我们不妨也背上包袱
(怀揣幸运铃),
来一场踏青之旅。
担心节假旅行人挤人?
没关系!
让我们阡陌山野,
来一番植物学实地“考察”!
神奇植物在哪里?
植物学
野外考察
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扩充认识植物种类、认识植物生长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各类资源植物及其合理利用的重要性,还能更进一步地开阔视野,让植物学爱好者学会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与实践结合,锻炼自主开展植物学野外工作及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开展植物学野外“考察”的必备常识吧!
开展植物学野外“考察”,
你要知道——
菜鸟必备一:
如何收集考察地的基础资料?
考察地的基础资料是决定植物学野外考察形式和内容、确定考察要求的客观依据。自然的、社会的、植被的状况优良,将有利于野外考察各项活动的开展,从多角度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
基础资料一般包括哪些?
1.自然概况
考察地的地理位置、总面积、主峰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结构、气候因素、土壤类型等资料。
2.社会概况
考察地的演变历史,历代科学家考察所积累的资料和周围的风土人情。植物类群的现状往往与人为的干扰紧密相关,假如较大面积的天然林惨遭破坏,就会失去作为考察地的价值。
3.植物资源概况
考察地的各种植物的资料,特别是高等植物的资料(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尽可能详细,例如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格局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积累、掌握一些动物资源的资料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的环境。
西天目山植物学考察基地示意图
菜鸟必备二:
如何识别和鉴定植物?
“这么多植物,我们怎么才能认识它们呢?”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认识尽可能多的植物呢?”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事实上我们识别植物的方式与中医看病颇为相似。
首先是“望”。远看,观其生态类型,是乔木、灌木还是草本,对该植物有个宏观的把握,特别是不同乔木的树冠形状是不同的。近看,观其枝条、叶片、花朵的具体形态,被毛状况,比如枝条的颜色、形状、皮孔等;叶片着生的方式是对生、互生还是簇生等,叶片的形状,包括叶缘、叶尖、叶基,叶片的质地,叶脉的形状等;花朵的大小、颜色,花冠形状、雌雄蕊数量和形态;等等。
其次是“切”,即摸一摸,我们也给植物“把把脉”,通过手上的感觉,真实地感受枝条的形状、叶片的质地、不同被毛的类型,这些会比视觉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唇形科的植物茎是四棱形;莎草科的植物茎是三棱形;蜡梅叶片从叶尖向叶基触摸会有非常粗糙的感觉,糙叶树叶片摸上去有砂纸一般的感觉;猪殃殃的茎更是棘手,而触摸到大蝎子草后手上火辣难忍的感觉更是会让你记忆终生。当然除了粗糙感觉外,也会有丝滑的感觉。例如大叶胡枝子摸上去很绵软,是一种绢缎的质感;触摸景天科植物的手感也一定是种享受。
叶脉类型(改编自《叶结构手册》)
接下来是“闻”,即嗅一嗅,一靠近就能嗅出气味来的植物如芸香科的臭常山、许多植物开花时的香味等,然而大多数植物都需要将其叶片揉碎或者剥离树皮后才更容易“出味”。有些植物的中文名甚至就是根据这些气味起的,所以闻到它们的气味后就彻底记住它们的名字了。例如茜草科的鸡矢藤,会散发出阵阵鸡屎的恶臭气味;而三白草科鱼腥草的茎叶散发出鱼塘的腥臭味,这些植物确实是名不虚传。还有一些植物具有特殊的气味,在辨识中也是很重要的特征。例如樟科植物的清凉醒脑的香味;芸香科柑橘类的芳香味;桦木科植物的树皮剥离后常具有风油精的气味;这些气味都会成为我们野外鉴定植物时非常有用的信息。
最后与中医看病的“问”不同,而是“品”,即尝一尝,例如芸香科花椒的果皮是麻的,辣蓼的叶片是辣的,而同为蓼科的虎杖的茎却是酸的。当然,如果不是教师告诉你可以尝一尝的话,大家在鉴别植物时还是要慎重,要预防中毒或过敏。
野外考察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感受,这会使得我们对植物特征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多鉴别方法可参考鉴定工具书:《华东种子植物检索手册》与《天目山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菜鸟必备三:
如何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
采集标本需要注意:尽量少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减少对植物生境的破坏,核心保护区内的植物、居民种植的植物不能随意攀折采集,如果需要采集应事先获得许可;采集种子植物时需要尽量采回花、果实、叶和茎等(矮小草本植物有时需要整株连根掘起);采集蕨类植物时根状茎和叶柄的下部常有鳞片,需要一同采集,还要留意叶片背面是否具有孢子囊群;采集苔藓植物需要连同其附着生长的土壤或树皮一同采集,尽量包含带孢子体的植株;采集有刺或有毒的植物时要戴上手套,小心处理保管;寄生植物要连寄主一起采集;容易卷合的植物,采集后尽量迅速进行后续处理以免萎蔫变形。采集过程中需要即时挂好吊牌,记录好地点、采集号、采集时间、俗名、关键特征等,便于辨识;随时注意自身的安全,危险的地方不能去冒险。
采集好标本以后,可根据需要洗去根部泥土,拭去叶上的尘垢,剪去过多的枝叶并整形,肉质植物及肉质的果实、鳞茎或块茎等需要用开水杀青,利用吸水纸的吸水功能及瓦楞纸的透气功能,按夹三明治的方式将标本层叠间隔起来,再用标本夹将其用力捆扎;每天更换吸水纸,直至标本完全干燥(苔藓植物的标本不要夹、不要压)。有时可利用烘烤的方式使标本快速干燥,不过这样处理的标本变脆、DNA彻底降解,影响标本品质。植物标本压干以后,需要装订在一张卡纸上(称为上台纸),贴好采集记录纸、鉴定标签等,经杀虫处理后就可送入具备防潮、防虫、防霉条件的标本馆长期保存。
标本的采集和压制过程其实仍然是一个认识植物的过程,采集时的精心选择、观察、记录使我们对植株的生活状态有了深刻的理解,压制标本时我们要对植株进行修剪、挂牌、整形、换纸,在此期间可以连续观察到一份标本从新鲜状态渐渐干燥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植物的特征变化。通过采集压制标本,从鲜活的植株到干燥的标本都能认识,这样才算认识了一种植物。当然,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但以一个高标准要求自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如何进行植物学专题研究?
了解了植物学野外“考察”的必备常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开展植物学专题研究,去实践、去挖掘,锻炼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带着问题去参与考察活动,更能激发探究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关于具体的植物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步骤,小编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天目山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书中对植物学专题研究的方法做出了规范而清晰的介绍。
可以设想,我们如果今天能够独立地整理出考察地的某一类植物的名录与检索表,明天就有能力全面调查某一山区的植物;今天能够搞清楚初夏的草花,明天就可能撰写一本某地区野生花卉的书籍;今天对苔藓、蕨类、药用、芳香、淀粉植物等很感兴趣,明天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今天进行了几个样方调查,明天就可能成为生态学家。即使将来不从事植物专业工作,但把握这一大好时机,在创造性的探索中锻炼、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本领,终将会受益无穷。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辽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