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药四脏药性
朝药四脏的归属,升降通塞四药性,及开阖升降四脏性等为朝医新理论。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纵横家之鼻祖鬼谷子、兵圣孙子、医圣张仲景等人都涉及到开阖之法的理论,张仲景开阖枢为三法,应六经病。李济马枢替用升降,开阖升降四法用于临床。
《道德经》载“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四达指的是离、婴、疵、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四域域指的是道、天、地、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器)成之。”中的道、德、物、势;“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中的知、不知、病、不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四治指的是抑、举、损、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四人指的是善、辩、知、博等等,皆以四法传之。《道德经》载“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草本卷》中指出“立于道者,立于身也,太阳之象”,可见老子著《道德经》是为太阳人,太阳人龙性体质,肺大肝小,开多阖少,故为雌者可谓阴阳平和,是医者补阴防病之道,然禀性刚强,又欲进不欲退,故易雄而不易雌,故老子曰:“圣人病病”,此等理论与李济马思想完全吻合。
《太平经》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法应开阖枢,《太平经》载“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可见阴阳开阖理论,早已与太少阴阳理论结合,李济马创立四象生理病理及方剂药理,是传统医学界中伟大的革命者。
、肺脏药性《东武遗稿》
原文载“药物之性厚声者,归于肺,是故麦冬、五味子、石菖蒲等,属声轻清而浮于肺。肺之病,阖气多而开气少,故其药易通而不宜塞也。牛黄、熊胆、麝香、麻黄、杏仁、山药、桔梗、黄芩、皂角之类,通力有余,故肺病之吉药也。荞麦、葡萄、木瓜、黄芪、甘草之类,塞力有余,故肺病之凶药也。肺之痰饮,着根于背。肺之痰药,黄芩、礞石也。重用之则樗根皮、大黄也。”肺药:蒲黄、莱菔根、田螺、酸浆、车前叶、乌梅、酒等。
郑注,肺之病,阖气多而开气少,故其药易通而不宜塞也。故太阴人常用通类药。
柳派太阴人药物:
葛根,葛花,干栗,干漆,藁本,槲寄生,昆布,款冬花,槐角,槐花,菊花,鬼箭羽,桔梗,莱菔子,芦根,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茸,丹参,淡豆豉,大豆黄卷,大黄,冬瓜子,灯芯,马牙木,麻黄,麻黄根,麦门冬,木通,白果,白芨,白蔹,白矾,百部根,白鲜皮,柏子仁,白芷,白蒺藜,百合,浮小麦,浮萍,枇杷叶,冰片,射干,使君子,沙参,砂糖,麝香,山药,酸枣仁,三白草,桑白皮,橡实,桑叶,桑枝,桑椹子,桑黄,犀角,石菖蒲,蝉蜕,续断,锁阳,水蛭,升麻,神曲,黎豆,女贞子,莲子肉,羚羊角,蜈蚣,乌梅,五味子,龙眼肉,牛角,藕节,牛黄,郁金,熊胆,远志,榆根皮,薏苡仁,刺老鸦,柘木白皮,紫石英,紫菀,樗根白皮,楮实子,全蝎,浙贝母,皂角刺,钓钩藤,皂荚,枳椇子,地肤子,秦艽,苍耳子,天麻,天门冬,穿破石,川贝母,青黛,青蒿,椿根白皮,侧柏叶,败酱,蒲公英,蒲黄,夏枯草,海桐皮,薤白,海松子,海藻,杏仁,胡桃肉,琥珀,虎杖根,红花,火麻仁,桦木皮,桦皮,黄芩,黄明胶(牛皮胶),黄精,黑豆。
2、脾脏药性《东武遗稿》
原文载“药物之性厚臭者,归于脾,是故官桂、附子、白术、当归等,属其猛烈,而壮于脾。脾之病,降气多而升气少,故官桂、附子、当归、川芎、木香、陈皮、参、术、鹿茸、紫河车之类,升力有余,故脾病之吉药也。石膏、黄连、泽泻、山茱萸之类,降力有余,故脾病之凶药也。脾之痰饮,着根于胸。脾之痰药,半夏、南星也。重用之则巴豆、砒霜也。”,脾药:赤芍、甘薯(土豆)、桃仁、红花、槟郎、神曲、紫河车等。《东医四象草本卷》云:“升麻,自是肾药,白芍药,自是肝药,而炒用则入於脾药。”。
郑注,脾之病,降气多而升气少,故其药易升不宜降,故少阴人常用升类药。
柳派少阴人药物:
诃子肉,甘草,干姜,鸡内金,桂枝,苦楝皮,狗脊,广藿香,糯稻根,糯饴糖,当归,大腹皮,大枣,杜仲,毛当归,木香,半夏,白檀香,白豆蔻,白头翁,白附子,白芍药,白术,补骨脂,蜂蜜,附子,槟榔,沙苑子,砂仁,山楂,生姜,细辛,苏子,苏合香,小茴香,水参,辛夷,阿胶,艾叶,罂粟壳,五灵脂,吴茱萸,乌药,玉米,玉米须,肉桂,肉豆蔻,益母草,益智仁,人参,茵陈蒿,紫苏叶,赤芍药,丁香,枳壳,枳实,地榆,陈皮,苍术,川芎,天南星,川楝子,川乌头,川椒,青皮,草果,草豆蔻,草乌,葱白,茺蔚子,土当归,巴豆,合欢皮,香附子,胡椒,黄芪,厚朴,豨莶。
3、肝脏药性《东武遗稿》
原文载“药物之性厚沃者,归于肝,是故荞麦、葡萄、木瓜等,属其液缘淫,而缓于肝。肝之病,开气多而阖气少,故荞麦、葡萄、黄芪、甘草、五加皮、猕猴桃之类,塞力有余,故肝病之吉药也。牛黄、麝香之类,通力有余,故肝病之凶药也。肝之痰饮,着根于鸠尾下。肝之痰药,五加皮、木瓜也。”肝药:茅根、草龙胆、柿子、杏肉、清酒等。
郑注,肝之病,开气多而阖气少,故其药易塞而不宜通也。故太阳人常用塞类药。
柳派太阳人药物:
姜黄,粳米,鸡血藤,高良姜,苦木,谷芽,藿香,荞麦,荞麦秸,蚯蚓,党参,桃叶,桃仁,稻草,蛹虫草,木果,木贼,文蛤,猕猴桃,猕猴桃根,猕猴梨叶,菝葜,白芥子,白僵蚕,白茅根,白扁豆,白何首乌,番杏,萆薢,山樱桃,山樱桃仁,酸浆,酸浆果,石决明,石斛,仙鹤草,松叶,松节,松香,松花,菘子,柿蒂,峨参,夜关门,夜交藤,洋葱皮,樱桃肉,鱼腥草,软枣猕猴桃,营实,五加皮,玉竹,瓦松,龙胆草,牛膝,原蚕,原蚕蛾,威灵仙,淫羊藿,刺五加皮,蚕茧,蚕砂,蚕蛹,杵头糠,赤何首乌,珍珠,珍珠母,川牛膝,泽兰,巴戟天,葡萄根,香薷,玄之草,玄胡索,红麹。
4、肾脏药性《东武遗稿》
原文载“药物之性厚味者,归于肾。是故黄柏、木通、山茱萸等,属其味深吸,而入于肾。肾之病,升气多而降气少,故地黄、黄柏、山茱萸、枸杞子之类,降力有余,故肾病之吉药也。官桂、附子、参、鹿茸之类,升力有余,故肾病之凶药也。肾之痰饮,着根于臀之上膈之下。肾之痰药,竹沥、瓜蒌仁也。重用之则芦荟、甘遂、芫花也。”肾药:人乳、童便、榛子、鸡内金、石花、芦荟、桑葚、车前子、神曲、紫河车等。
郑注,肾之病,升气多而降气少,故其药易降不宜升,故少阳人常用降类药。
柳派少阳人药物:
甘遂,羌活,干地黄,决明子,苦参,瓜蒌仁,瓜蒌皮,瓜蒂,枸杞子,韮子,龟板,金樱子,金银花,芦荟,绿豆,大蓟,大麦秸,大麦根,独活,冬葵子,麦芽,麦饴糖,牡蛎,牡丹皮,薄荷,防风,百年草,白花蛇舌草,鼈甲,茯苓,茯苓皮,覆盆子,茯神,丝瓜络,山茱萸,生地黄,石膏,石榴皮,仙茅,小蓟,熟地黄,柴胡,连翘,灵芝,莴苣子,牛蒡子,忍冬藤,紫草,猪胆,猪苓,赤小豆,前胡,朱砂,竹沥,竹茹,竹叶,地骨皮,知母,车前子,天竺黄,天花粉,栀子,泽泻,菟丝子,土苍术,旱莲草,海螵蛸,玄参,荆芥,红麦,红毛五加皮,滑石,黄柏,黄连。
《东武遗稿》杏仁入肺,杏肉入肝,车前叶入肺,车前子入肾,若把人参分解成参须,参叶,参芦,参身,参籽,参皮等,参须有泻下作用与软枣相似,参叶有清暑作用与荷叶相似,参芦有催吐作用与桔梗相似,参身有大补作用与党参相似,参籽有透痘作用与黄芪相似,参皮有利尿作用与茯苓相似,或适当炮制而成阴揉之性,则可用于少阳人,或太阳人药中。
朝药四象六合药性
李济马六合法(补、和、固和为一党属木,内、外、充和为一党属火,调、收、安和为一党属土,表、里、痰和为一党属金,醒、條、开和为一党属水,为、通、除和为一党属命气)理论,研究甚少,是朝鲜族医药六经理论体系之一的药性论。
《海印仙药论》为木火土金水气六分法,
《方药合编》以补和攻三法为大纲;
《伤寒百一三方解》提出了药物三焦分法;
举例《东武遗稿》少阴人药性。
、补、和、固三法
原文载“人参,补脾和脾。白术,健脾直脾。炙甘草,固脾立脾。”,属于木之生气药性。
2、内、外、充三法
原文载“当归,壮脾而有内守之力。川芎,壮脾而有外攮之势。官桂,壮脾而有充足内外之力。”,属于火之长气药性。
3、调、收、安三法
原文载“陈皮,错综脾气,参伍均调。白芍药,收敛脾元。藿香、砂仁,安气定魂。”,属于土之化气药性。
4、表、里、痰三法
原文载“干姜、肉豆蔻,温肉里。制半夏、炮南星,消脾痰。紫苏叶、葱白,解脾之表邪。”,属于金之成气药性。
5、醒、條、开三法
原文载“桃仁、红花,醒脾之真气。蓬术、三棱,涤脾之秽气。木香、丁香、香附子,开脾之胃气而消食进食。”,属于水之收气药性。
6、为、通、除三法
原文载“炮附子,为脾元帅之药,能驱逐脾元虚弱而不能除外冷,冷气侮脾周匝凌侵于胃之四周者,温里散寒。紫河车,除脾之久病。巴豆,通脾之关格。”,属于命门之藏气药性。
人参
《东武遗稿》原文载“少阴清热,人参、官桂、炮附子也”,人参,补脾和脾,补少阴人之脾木,升脾之元气,官桂,壮脾而有充足内外之力,炮附子,为脾元帅之药,能驱逐脾元虚弱而不能除外冷,冷气侮脾周匝凌侵于胃之四周者,故用驱寒,补和,充足内外等功效,从里达表,其热自清。
鹿茸
原文载“少阴之参、茸极燥阴,故补阳。”,“少阴人温中,干姜、附子、白术等药,生用不可也。少阳人滋阴,知母、黄柏等药,炒用不可也。”,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把鹿茸归入到太阴人药方里,《东医四象草本卷》云:“鹿茸为少阴人药则犹可疑,少阴人有服鹿茸显效,其后右见太阴二人,有服鹿茸血显效,皆未得其实不敢真诀也。”,《方药传真·全炳烈》载“鹿茸主治太阴人虚劳及气虚证,禁忌,太阴人以外不宜用,如少阳人误用可出现阳毒上升。”,但在《遗稿》中与人参一并归入少阴人药中,可见学术思想的曲折性,相似的还有神曲、紫河车、乌梅、龙胆草等,都有混象的观点,疑为炮制方法各异。
人参
公元年人参在长白山地区大量栽培(《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朝医古代名医借鉴中医的传统模式,总结出了不少名方。
《海印仙药论》阴阳七字诀曰:“六味八味人参汤,保命保身长寿丸”,
朝医名医郑敬先在《医林摄要·三消》引中用乡药方“人参和鸡子清”治疗三消病。
《素女经·消渴论》曰:“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故人参可能有生暖气,止消渴的功效。
《医林摄要·噎膈》中把人参浓煎,煮成粥治疗噎膈病。
噎嗝病在《中藏经》中分成两种病,格病:“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噎病“膈气噎病”,故人参还有接阴阳,通膈气的功效。
《医方类聚》《东医宝鉴》方剂中也有符合少阴人的人参方,比如疏肝理气的名方《医方类聚》参附大正气散,组成:附子个(炮,去皮脐),人参(去芦,不用北参)、沉香(不见火)、木香(不见火)、草果仁(煨,去壳)、丁香(不见火)、藿香叶、缩砂仁、槟榔、白术、白茯苓、益智仁、陈皮(去白)、粉草(炙)、肉桂(不见火)、香附子(炒,去毛)、乌药(炒黄)、枳壳(麸炒,去瓤)、青皮(去白)、厚朴(姜制),顺气快脾,进美饮食;
《医方类聚》加减七气汤(乌药5钱,半夏4钱,人参肉桂各3钱,甘草沉香玄胡索香附子各2钱,治疗妇人气滞两胁痛,小腹疼至胸背);
回阳救肺的《医方类聚》参附汤(炮附子两,人参半两,生姜0片,治疗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厥逆,喘促脉微);
补气固肾的《东医宝鉴·杂病篇》黄耆芍药汤(黄耆当归尾白芍药各钱半,白术钱,人参陈皮各5分,炙甘草3分,治疗产后遗尿不禁);
理中温胃的《东医宝鉴·杂病篇》温胃汤(炮干姜钱半,炮附子半夏曲厚朴人参陈皮炙甘草当归钱2分半,炒川椒钱,治疗胃气虚冷,脘腹胀满)等。
与中医理论有明显的不同点,如疏肝理气方不用柴胡,回阳救肺方加生姜,补气固肾方配三药为君,理中温胃的方药量精至2分等等,皆可在少阴人汤液组方理论中借鉴,为临床提供四象思维模式的理论支持。
展望药性方面:《神农本草经》云:“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等已经明确了药性的端分法,但没有提到具体理论。《乡药集成方》序云:“名医之诊病用药,皆随气施巧,初非拘以一法。”,“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草木之生,各有所宜,人之食饮嗜欲,亦有所习,此古昔圣人尝百草之味,顺四方之性而治之者也。”,等提到药性与体制相关的理论。《医学指南》云:“气候之常变古今有异,人物之强弱古今有殊,药之适合于古之气候者,不合于今”。《东医寿世保元》中李济马认为少阴人症药理张仲景阐述的最多,少阳人症药理张仲景阐明一半。太阴人症药理张仲景没有完全论述。太阳人症药理朱震亨论述了一二,本草中略有药理。
方剂方面《麻科汇通》中李蒙叟创立了二十八星宿运气用药法。《方药合编》中主张用“补、和、攻”三法分类方剂。《金明旭临床经验方集》中金明旭主张“五行纵横”理论,把方分成五元素。
朝医药其它药性理论表
序号
理论
文献出处
理论出处
药不得违越论
神农本草经
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2
依端绪取法
神农本草经
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3
诊病随气施巧论
乡药集成方
名医之诊病用药,皆随气施巧,初非拘以一法。
4
顺四方治病论
乡药集成方
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草木之生,各有所宜,人之食饮嗜欲,亦有所习,此古昔圣人尝百草之味,顺四方之性而治之者也。
5
一草疗一病论
乡药集成方
唯民间故老能以一草疗一病,其效甚神者,岂非宜土之性,药与病值然。
6
躬自调药剪须和药论
乡药集成方
且古之人主有或躬自调药,或剪须和药,惠及一人者,后世犹称之。
7
四大五常论
医方类聚
引自《简要济众方》
8
三焦虚实论
医方类聚
引自《简要济众方》
9
试论三焦
东医宝鉴
益智仁:安三焦。丝莼:安下焦。黄芪:补三焦。人参:补上焦元气。石膏:除三焦火热。燕覆子:除三焦客热。藕:实下焦。甜瓜:通三焦间壅塞气。脂麻油:下三焦热毒气。泽泻:逐膀胱三焦停水。栀子:泻三焦火。
0
试论命门
东医宝鉴
肉苁蓉:命门相火不足,以此补之。沉香:补命门火不足
一药统十二经论
东医宝鉴
牛膝:助十二经脉。通草:通利九窍血脉,通诸经血脉壅不通之气。燕覆子:通十二经脉。防己:通行十二经脉。大枣:助十二经脉。莲子:利益十二经脉血气。绿豆:行十二经脉。苦苣:调十二经脉。
2
一药入五脏论
东医宝鉴
蜜:安五脏。大枣:补五脏。胡麻:补五脏。人参:补五脏气不足。海松子:肥润五脏。小麦面:和五脏。芫花:利五脏,通水道。荞麦:能炼五脏杂秽。粳米:平和五脏。胡麻:润五脏。天门冬:润五脏。黑豆:散五脏结积。芥子:通利五脏。葵菜:通五脏壅气。郁李仁:通泄五脏。燕覆子:续五脏,断绝气。莲子:主五脏不足气。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厚朴:主五脏一切气。
3
食药保生论
济众新编
天地之大德曰生,即生生之矣,厚生保生之道,惟食与药。
4
老人之病异于少壮论
济众新编
老人之病异于少壮,故别为增补
5
干三召二论
医宗损益
姜三片,枣二枚
6
不得已著书论
医宗损益
书可著乎,可著者古人之心已尽言之,书可信乎,可信者后之心/古之人言之而末尽,则不得已著之书。
7
四端辨象用药法
东医寿世保元
少阴人症药理张仲景差不多昭详细阐明。少阳人症药理张仲景半啊昭详细阐明。太阴人症药理张仲景略得到影子。太阳人症药理朱震亨略能影子而本草略有药理
8
广明医学论
东医寿世保元
必广明医学,家家知医,人人知病,然后可以寿世保元。
9
灵枢素问不可尽信论
东医寿世保元
灵枢素问假托黄帝,异怪幻惑,无足称道,方术好事者之言。多有所启发则实是医家格致之宗主而苗脉之所自出也。其理有可考而其说不可尽信。
20
三焦方证分法
百一三方解
桂枝、麻黄、黄连、石膏为上焦方证,柴胡、当归、栀子、干姜为上焦方证,大黄、茯苓、附子、吴茱萸为下焦方证。
2
药性变迁论
医学指南
气候之常变古今有异,人物之强弱古今有殊,药之适合于古之气候者,不合于今。
22
传书论
医学指南
书变不可尽信,然非书亦不可以传后人。
23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论
医学指南
医不三世者,非医家之三世也,乃伏羲(易经)、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也。
24
四象论
医学指南
太阳人无脱其阴,泻其阳,补阴为主。少阳人治则实阴泻阳,清热补阴为主。;太阴人血浊气涩,治则以通利为主;少阴人治则以温补为主;
25
保扶阳气论
医学指南
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