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我的家黔乡故事青山下,致富全靠我家

北京比较好酒渣鼻医院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

国庆期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其中《回乡之路》单元,致敬毛乌素沙地里的治沙传奇。从沙进人退到林木葱茏,从生态脆弱到协调发展,沙海变绿洲的背后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今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版继续联合贵州各县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和我的家乡·黔乡故事”系列报道,听一听绿色发展交响曲里那幸福的旋律。

走进威宁自治县小海镇三河村花岩山下的林下养殖场,清澈的三道河蜿蜒而去,葱葱茏茏的花岩山掩映在连绵起伏的华山松林里,随处可见乌骨鸡正在山林里四处觅食。

饲养员张建中、李杰一边给乌骨鸡添加鸡食,一边悠闲地哼着山歌。

看中三道河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充足的水源,见多识广的当地村民李文富谋发了养殖致富的想法,带领群众成立了威宁合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上千只乌骨鸡,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李文富说,当初从遵义引进乌骨鸡喂养,由于缺乏技术没有赚到钱,慢慢总结经验后,现在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三河村群众张建中给鸡群添食 

“我们林下养鸡场采取‘村党支部+村社一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运行,最多的时候有1万余只乌骨鸡。今年免费发放余只鸡苗给周边群众喂养,合作社提供技术帮扶,乌骨鸡出栏时农户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回收卖给合作社。我们养殖的乌骨鸡品质好,在市场上不愁销,主要销往六盘水、贵阳等周边城市,每只鸡价格在元以上。”李杰高兴地说。

曾经的威宁,随处是“荒山野岭和尚头”,如今的威宁,不仅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还把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菌”等林下经济。威宁初具规模的7个林下生态鸡养殖示范点,现已存栏5.4万羽,带动贫困户户人致富,预计人均增收1元以上。

航拍的观风海镇沙子坡林下种植赤松茸基地 

昔日的“荒坡秃岭”变成“绿色银行”。在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眼下大量成熟的赤松茸从林下土里冒出头来,程忠琴、安珍珍等务工群众正在林间采摘一朵朵赤松茸,基地里一片忙碌景象。

“我们种植的赤松茸生态绿色,味道美,营养好,价格也不贵,在市场上不愁销。”威宁林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兵介绍,该基地种植赤松茸亩,亩产量可达公斤,每亩纯收入1万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余人务工增加收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余人。

务工群众在采摘赤松茸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保证造林绿化,确保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种植板栗、核桃等经果林,同时对林下菌子、养鸡、中草药的种植也在逐步铺开。”威宁自治县林业局副局长赵国钦说。

数据显示,目前威宁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产值达1.7亿元,利用林地90万亩,带动全县5万余人实现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万余人。

威宁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武帅赵伟

编辑庞博

编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ry/11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