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别爱我,除非你种的魔芋能够超过我……”
10月25日,一个名叫
甘富魔芋的抖音账号发布的一条种植魔芋的视频火了。视频里,茂盛的魔芋杆长得比人还高,视频主人可以在里面自由走动,配上吸引人的文案,这条抖音获得了15.5万的点赞。账号自去年开始发布视频以来,共吸引了10余万粉丝。甘富魔芋的账号主人名叫甘富,是赫章县松林坡乡黄家寨社区的魔芋种植大户,年出生的他如今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魔芋小王子”。立冬以来,大多数土地已进入“休整期”,但在甘富的魔芋种植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个个七八斤重的魔芋在工人们的锄头下破土而出。甘富(右)与自己帮助种植魔芋的村民一起挖魔芋。“我昨天挖出的一个有18斤重呢,今年魔芋的产量和效益都不错,商品芋能卖到3元一斤,魔芋种一斤能卖到20元以上。”皮肤黝黑、身姿矫健的甘富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魔芋产业的不断发展,魔芋的市场价格一路向好,商品魔芋卖到了2.5到3元一斤,魔芋种卖到了20到26元一斤。今年自己预计产魔芋种60多吨、商品魔芋16吨,产值至少余万,妥妥的丰收年。“一颗魔芋十斤粮,十亩魔芋一栋房”。这是西南地区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明了魔芋有着很好的产量和经济价值。魔芋在松林坡乡也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以前,村民们总是去山上挖野生的魔芋来卖钱,贴补家用。“我记得,有时候,因为价格低,父亲挖出来的大魔芋,在赶集的时候背到街上都送给亲朋好友拿回家做魔芋豆腐了,小的自己留着种了。”
甘富在采收魔芋种。年,学数控专业毕业的甘富,如父亲的期望一般,在贵阳一家工厂上班安稳的上着班。小魔芋有着大魔力。在一次回乡帮父亲采收魔芋时,甘富干劲十足,手起锄落,当抱起三十多斤大魔芋时,他似乎“着魔”了,那种酣畅淋漓的收获感让他如痴如醉,觉得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回乡种地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心头,不时让他蠢蠢欲动。“我厌倦城里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目标在哪儿根本不知道,土地里的那种收获感让我觉得很踏实。”“做自己喜欢的事最重要,只要你不怕苦,你回来嘛,我支持你。”知子莫若父,同样经过内心挣扎的父亲最终还是决定支持儿子的选择。“好不容易抚出一个大学生,我何曾不想他走出去,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甩掉锄头把。但是我相信我儿子的选择,他这样做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年,甘富最终“力排众议”,回到家乡,流转了40余亩地开始种魔芋。他暗自发誓一定要种出不一样的地,让大家刮目相看。
长势良好的魔芋基地。魔芋种不好就是“魔鬼”。众所周知,相比于其他作物,魔芋的种植技术相对较难、病虫害发生率高。人工栽培魔芋要获得高产,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当严苛,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岔口,缺一不可。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种植经验浅薄,面对40亩的土地,他需要一定的耐力和魄力。年7月,由于魔芋种植基地开沟不够深、排水不通畅,甘富的10余亩魔芋被水淹,还伴随着各种病虫害,导致魔芋采收时产量低,品相差。“后来及时疏通了积水,但还是有许多魔芋开始发病,软腐病、叶枯病,起初是几株,后来是几百株的连片死亡。”不疯魔不成活,不甘心的甘富借助网络,到处查询有关魔芋种植的技术,一一在地里进行试验总结。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防草、施肥、防治,甘富逐渐积累了种植经验,成为魔芋种植的小专家。甘富返乡种植魔芋,也“唤醒”了平静的小山村。由于种植魔芋的面积较大,农忙时,甘富聘请村民们以一百元一天的务工费在基地里干活,并向村民们倾囊相授种植技术,10余户村民也在他的帮助下开始种植魔芋。短短几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甘富一起种魔芋,逐渐摘下了贫困帽。“我这个魔芋地一点病都没有着,全靠我的小师傅,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就过来了,你看,我这个魔芋长得多好,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今年终于要赚钱了!”52的村民毛朝兴在甘富的帮助下,种植了4亩魔芋,预计产值至少4万余元。
甘富的魔芋基地航拍图。自从将种植魔芋的经历在抖音上发布后,甘富的魔芋基地经常吸引来自云南、四川、广西、湖北等地的种植户前来取经学习,大家纷纷惊讶于一个年轻小伙子干起农活来竟能如此麻利,将魔芋种得有声有色。这几年,在甘富家的周边,也有不少尝试种植魔芋的村民,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深入了解后,发现了大家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技术的把控,所以在年,甘富建立了高标准魔芋种植示范基地,供大家参考研究。“目前来说,我不着急扩大魔芋的种植规模,想先把目前的40亩基地管护好,经营好,做到利益最大化。往后,会把重心放在教授村民们种植,带领他们一起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倾向日渐凸显,大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只剩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老屋。“山村里飞出来的金凤凰”,每当说起读书改变命运时,人们都会用这句话来形容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年底,农村工作部强调“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带着新观念、新思维,跳出农门后又回乡创业,成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希望农村如甘富一样的“新农人”如雨后春笋,投身家乡建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传娟吴采丽
编辑唐怒娇邓钺洁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