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出土“纪年”器物,基本确认墓主为汉桓帝
12月14日至15日,在为期两天的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汇报会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齐聚一堂,用精彩的讲述还原数十项考古发掘现场,拼起一幅从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画卷。其中,来自我市的考古专家分享了不少最新的考古成果及进展,来了解一下吧。
白草坡东汉陵园出土“纪年”器物,基本确认墓主为汉桓帝
发掘现场,堆放的是出土的建筑材料残块
“最近的出土一件圆形石质器物,为这一推论提供了实证。”主持白草坡东汉陵园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院专家王咸秋说,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位于伊滨区庞村镇白草坡村东北,是洛南东汉陵区中距离当时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年至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郑西高速铁路建设,曾对白草坡东汉陵园进行过初步调查和发掘。年起,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启动。
仓窖遗址
近年,考古人员陆续在该陵园遗址发现院落、房址、天井、廊道、水井、道路、排水渠等遗迹,对陵园的整体布局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这座陵园下究竟埋葬着东汉哪位皇帝,谜题一直没有解开。
主持白草坡东汉陵园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院专家王咸秋说,根据文献记载,距离洛阳城最近的一座东汉帝陵是汉桓帝的宣陵,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虽然符合这一条件,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有力的证据支撑其是汉桓帝宣陵这一推论。
主排水渠遗址
“最近的出土一件圆形石质器物,为这一推论提供了实证。”王咸秋说,这件石质器物外壁刻有“光和三年造”字样,其中的“光和”为汉桓帝的继任者汉灵帝的年号,而汉灵帝文陵位置已经确定位于邙山陵区,因此此石器应是汉灵帝为汉桓帝修建陵园时制造的,从而基本确认百草坡东汉陵园是汉桓帝宣陵。
卷云纹瓦当
东周王城残墙得到抢救性保护
东周王城城墙总长1.3万米,现存的城墙长度不足20米,遗址位于西工区芳华路与健康西路交叉口东南侧。
关于这道城墙,东周王城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具有历史标志和建筑标本作用,是研究东周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东周时期仅存的一处地面夯土遗迹。
5年前,这段残墙处于野外露天环境中,与民居、市场等混杂在一起,墙体表面长了大量野生植物,墙体表面布满冲沟、裂隙且遍布土蜂窝……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跟废弃的土堆几乎没有区别。
为了抢救这处珍贵的遗迹,全面展示东周王城城墙本体独具特色的价值内涵,发挥其对公众教育和服务的功能作用,年起,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对残墙本体开展防风化处理、土坯回填等保护修缮措施。
主持该项目的河南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闫海涛说,东周王城城墙遗址的保护修缮工程已在本月初完成初步验收。未来,这段东周王城城墙将成为历史、文物、文化等知识的教育场所。
栾川龙泉洞遗址出土标本超3万件
龙泉洞遗址位于栾川县城关镇龙泉山公园内庙坡南麓坡根,发现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年1月22日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和栾川县文物管理所曾对此进行考古发掘。自年至今,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栾川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持续发掘。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文明起源的根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栾川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对探索区域性早期人类演化的历史非常重要。”主持龙泉洞遗址发掘项目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顾雪军介绍,遗址目前发掘总面积约20平方米,发现有1处灰烬及4处用火遗迹。遗址发掘出土的标本目前超3万件,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和骨制品等。
该遗址年代距今3万年到4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恰好处于现代人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发掘和研究工作,对于研究豫西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面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