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防治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5852.html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公元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旧历八月初七出生,公元年(康熙十九年庚申)旧历正月十三去世。浙江金华兰溪市夏李村人。自幼聪颖,天生秉异,不仅襁褓识字,总角成篇,而且髫岁即著神颖之称,每一摇笔,漓徙风雨,倏忽千言。公元年(明崇帧十年),去金华参加童子试,一举成名,世称五经童子。
然而李渔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政治极端动荡,所以在公元年(崇祯十五年)以前,李渔走的是寻常读书人的道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改变世代布衣的家族背景,自公元年甲申之变(崇祯十七年)之后,满人入主中原,遂断了向新朝猎取功名之念,再没有上过考场,返回故里构筑了自己的伊山别业,学唐代诗人王维,暂时归隐,吟诗耕作,做起了识字农。
方增先作李渔像
李渔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清康熙十六年(),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约卒于康熙十九年。李渔一生经营产业文化,才华赡富,文章词曲,震古烁今,世称李十郎。他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被清康熙后期高奕编的《新传奇品》誉为如桃源笑傲,别存天地。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未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以致北里南曲无不知有李十郎者。他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涉及了植物学、医药学、养生学、建筑学等等中国古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的内容,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李渔60岁回故乡时县令赵滚赠予“才名震世”金匾,予以褒奖。
李渔涉及广泛,撰述颇丰。他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怜香伴)》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和《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以及由他改定的《金瓶梅》和批阅的《三国志》等。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肆。由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一版再版,盛行三百多年而不衰,早已成为了中国画启蒙教材和中国画临摹范本。
李渔有多少爱好就有多少个家,古今中外三高第一人:智商(IQ)高、情商(EQ)高、逆商(AQ)高。先后被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中国古代十大才子(远方出版社:白居易、曹植、李商隐、唐伯虎、苏曼殊、李贺、李渔、刘禹锡、谢灵运、李白)之一、中国奇人(云南人民出版社:奇谍苏秦、奇臣东方朔、奇玄阮籍、奇画家顾恺之、奇相李泌、可僧慧能、奇书家米芾、奇君赵佶、奇杰徐渭、奇闲李渔、奇儒纪昀、奇士辜鸿铭)之一、中国思想家(南京大学出版社: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韩非子、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成吉思汗、曹雪芹、陶渊明、惠能、李渔、李清照)之一,等等。
自李渔成名以来,不管生前还是死后,都是毁誉有加,曾几时,好听的说李渔是“帮闲文人”,不好听的说李渔是“狎客”写成人小说拉皮条的,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特别是韩、日、德、美、英等国对李渔的研究与尊重让我们惊诧,在日本学者奥野信太郎主编的《世界短篇文学全集》中国文学卷中收入中国自唐以来的20篇短篇小说,其中李渔的就有5篇,被誉为中国历代最具代表的小说家之一。前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韩南在写《中国白话小说史》时单列一章,专讲李渔小说。他的《闲情偶寄》被誉为小资生活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诗词创作启蒙教材,《芥子园画传》为国家启蒙教材,此三部著作被誉为“诗情画意吃喝玩乐”之宝典。近年来,随着对李渔作品与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他的艺术与思想也随之有了新的认识与评价。
许永芳扮演李渔
李渔最早是以戏曲创作名世的,先后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玉搔头》、《蜃中楼》、《意中缘》、《奈何天》、《慎鸾交》、《巧团圆》等《笠翁十种曲》,它扭转了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可与“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相提并论,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
《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是他在汲取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他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系统的戏剧理论的天才戏剧家,堪称中国戏剧理论始祖,比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一百年;《闲情偶寄》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更比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两个世纪,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
李渔先后著有《无声戏》、《十二楼》等白话短篇小说集,《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长篇小说,并改定《金瓶梅》,批阅《三国志演义》,被誉为“清代白活小说第一人”。林语堂先生评论《十二楼》:“恐古来中国人所写的短篇小说,对人物之描写,事理之推敲,尚无如此发挥方法。”孙楷第先生评道:“求短篇于清代,除笠翁外,亦更无人。”日本编的《世界短篇文学全集·中国文学》专卷,选我国从唐代至现代优秀短篇小说21篇,其中李渔一人被选中的竟有5篇之多。
李渔在《一家言全集》中收有各式散文数百篇。周作人在《近代文学之渊源》一文中将李渔列为散文祖宗之一:“现代散文渊源于明末之公安竟陵派,而郑板桥、李笠翁、金圣叹、金农、袁枚诸人归入一派系,为现代散文之祖宗”。
吴山明作李渔像
李渔研究学术权威沈新林说“李渔不仅是一位文化巨人,也是一位卓绝的思想家”。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思想、爱国思想、男女平等思想、美学思想、史学思想、休闲思想,以及创新思想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等。
李渔先后编撰了通俗历史读物《古今史略》12卷、《千古奇闻》12卷以及史论专著《笠翁论古》计余篇。他不但编写历史读物,以史鉴今,还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而进步的史学观点体系,他提出了“知人论事”和“人情物理”的观点,这既是李渔史学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他分析考察历史人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李渔才艺丰赡,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一生共留下了多首诗,其中有古体诗首,格律诗近首。“诗言志”,在李渔的诗歌中,既有大量的纪事诗、感怀诗和离乱诗,也有不少田园诗、记游诗与酬答唱和诗等。在诗歌艺术上,李渔精通诗韵,各体皆工,五言、六言、七言都有尝试,尤其是他的六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颇有创新和建树。
李庚作李渔像
李渔擅长填词,自称是词曲中老奴,数十年来不仅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词,还对词曲有着独到的见解与研究。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了首词,其中小令首,中调77首,长调55阕,另有词论《窥词管见》22则等,在清代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楹联是李渔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其创作并保存下来的楹联有多副,在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南京江南贡院景点现仍保存有李渔题写的六副楹联。时人称赞其联“天然绝调,奇才健笔,藻思结绮,如箴日错,化腐为奇,妙句自切”,“诸联少则十余字,多亦不越三十字,其间议论叙事,波澜曲折,无所不有,可作一篇大文字,又可作两篇大文字。如此快笔,从未曾有”。李渔游历北京时也留下不少楹联,并曾立下誓言:“有能易一字者,当北面事之”。
李渔创编了《诗韵》、《词韵》、《对韵》三部音韵著作,创意新颖,纠正了“前人之谬误”,为“筋骨的革旧立新之作”,在中国韵学史上具有突出的贡献。《笠翁对韵》等书一版再版,至今仍十分畅销,成为韵学普及读物。
李渔对文学评论都有独到见解,他在《一家言释义》等诸多文章中,发出自己撰文之心声,表达作文之基本观念,阐述评论文章之观点,赢得后人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