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的故事

全国安全用药月

《鱼腥草的故事》

历史渊源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鱼腥草作为药用最早记录于汉末《名医别录》中,列为下品。《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叶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鱼腥草,又称蕺菜,古代又称芩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吴越春秋》中就记载了:“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咏蕺》

十九年间胆厌尝

盘馐野味当含香

春风又长新芽甲

好撷青青荐越王

南宋政治家、诗人王十朋的诗作讲述了勾践回到越国的第一年,越国遇到罕见灾荒,百姓无粮可食,为了能使百姓活下去,勾践翻山越岭口尝百草,终于找到这种生长能力强,可食用的野菜,与国人一起渡过了这个难关。这个救了越国和越国百姓的野菜就是鱼腥草。至今在越国的古都绍兴,还有一座蕺山。

鱼腥草在我国南方是常见的野生植物,各地区也有不同的俗称,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所称侧耳根;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称为臭菜;浙江称为臭荞麦;湖南称为鸡儿根;在台湾地区称为臭搓草。

识药辩药

鱼腥草生于阴山地、沟边、塘边、田埂或林下湿地。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鲜鱼腥草》

茎呈圆柱形,长20?45cm,直径0.25?0.45cm;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cm,宽3?11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表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干鱼腥草》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黄棕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用药存药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鱼腥草中癸酰乙醛是有效的抗菌成分,煎剂或挥发油对多种致病菌、抗酸杆菌、真菌、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两者结合对多种菌群、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食用有一定的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家庭中可煮鱼腥草凉茶作为日常饮品。鱼腥草中挥发油为有效成分,故凉茶不宜久煎,沸腾后3-4分钟关火为宜。

鱼腥草的清热解毒功效近年来也常被用在美容护肤方面,有一定的消炎杀菌作用,可改善面部肌肤,对祛痘、消除脸部浮肿有一定的功效。可将鱼腥草煎煮,滤过后晾凉浸泡面膜纸后使用,也可与绿豆粉混合制成面膜。在使用前先在耳后或手腕处进行过敏测试,无过敏反应再进行使用。

凉拌鱼腥草是一道经典凉菜,在川渝地区随处可见,因鱼腥草有小毒,一次用量不宜过多。干品用量15-25g,鲜品30-60g。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gj/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