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字,没有配图。
以前听说有人不吃臭豆腐,老外不吃猪内脏什么的都觉得匪夷所思,内心真诚的替他们感到惋惜,失去那么多人生乐趣。直到我尝到“凉拌折耳根”,深刻体会到“感同身受”四个字怎么写。我承认我当时的内心是奔溃的,无数匹xx马在脑海中奔腾而过。然而我并没有吐出来,淡定的完成吞咽动作后安静的端起盘子走向垃圾桶。
鱼腥草三白草科又名蕺儿菜、折耳菜,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扁桃体炎、肺脓疡、尿路感染等。
四川民间有首儿歌:“茅草根,折耳根,我是外婆的小孙孙,外婆请我吃油花生。”油花生就是油炸花生米,在物质缺乏的年代,油炸花生米那是高级零食,只有外婆最疼爱的小外孙才有得吃。这和北方的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有异曲同工之妙,舐犊之情令人心动。而什么东西被唱进了儿歌,那绝对是顶顶常见顶顶普通的。
实际上那不是我第一次吃折耳根,四川人叫折耳根,我们叫鱼腥草,是一种草药。小时候发烧发炎,妈妈就去水边挽几藤回来煮水给我们喝,口感类似于一条活鱼的洗澡水,(这画面,请自行补脑)。不过消炎效果是杠杠的,一般两三碗下去,就不发烧了。后来大概医疗水平上来了,就很少再喝。唐朝时的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乔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他说唐朝那个时候,江左的人喜欢生吃。
(江左!江左!是江左梅郎的江左吗?)
今年夏天在江西洞山普利禅寺,参拜高僧的舍利塔,周围苍松翠柏,密林幽幽,不觉暑热。偶有阵阵凉风吹,更是凉快,只是这凉风里却有幽幽的鱼腥味,当时心想大概谁人家在杀鱼呢,后来转念一想不对啊,这庙宇之地,怎会有杀生的呢?遂在四周一看,原来这舍利塔的周围全是鱼腥草,成片成片的,这风,自然就是鱼腥味的了。
吃折耳根,一般来说,四川吃叶,贵州人吃根。当然也不绝对。不过要是到大城市的贵州菜餐厅去吃,大多数都是上的根。而去四川菜餐厅,却少见上盘叶子的。也许根便于运输是主要的原因?折耳根除了凉拌,还可以炒腊肉,炒回锅肉,下锅后翻匀就出锅,不能久炒,久则失香失脆。春天吃折耳根,不用自己去挖,菜市就有卖的,极便宜。吃法简单,凉拌。多放醋、糖、新炸的花椒油,其他少不了的是盐、酱油、红油。掌心那么大的叶片蘸满了作料,要张大嘴才能放进去。一咬下去,清气满口,颊齿留香。爱吃的人极爱吃,不爱的人也真是不爱,觉得有鱼腥气。比如我。
评论回复让你非常爱的“怪”食物
评论回复让你非常爱的“怪”食物
评论回复让你非常爱的“怪”食物
随意所适|随时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