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年味rdquo征文倒计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m.39.net/news/a_8048343.html

上个月

我们发起了

我记忆中的过年食俗征文比赛

短短几周

来自五湖四海的投稿

塞满了邮箱

40/50/60/70/80/90后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过年记忆

“年味”的美好瞬间

让我们先来一睹为快~

(向上滑动启阅)

在故乡做“藕夹子”(费平)

每到过年,我在做一道特别的菜——“藕夹子”的同时,就会想起30年前第一次在故乡江苏灌南吃正宗“藕夹子”那甜蜜的情景。

为何说“正宗”呢?因为小时候父母亲也常做“藕夹子”,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我感觉“藕夹子”特好吃。然而当我第一次吃到故乡的“藕夹子”,那藕、那肉、那味,尤其是那亲、那情、那景,在城市是无法找到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家乡的“拳头产品”。

为何说“甜蜜”呢?因为我是携新婚妻子去的。吃着故乡的“藕夹子”体验故土风情,那不就是度蜜月吗?

春节临近,故乡村庄里家家户户忙开了。除了扫尘、磨面、炸饦子(肉圆)、做饼、蒸糕之外,就是做“藕夹子”了。我们住姑母家,她听说我最喜欢吃“藕夹子”时,笑着说“好呀,我多做一点,让你们吃个够!”

小时候母亲做的“藕夹子”我已记不得了,9岁时她去世,我与父亲相依为命,逢年过节父亲总要做这道菜。这次回老家我特让姑母教我怎样做。

年三十那天一大早,姑父与表哥要去家门前的荷塘捞藕,我和妻子也跟着去看。只见他们穿上自制的橡皮衣(那皮衣上已打了好多车胎补丁)带着一尺多长的铁钩,到了塘边,姑父先用竹竿伸到塘里试试深浅。那荷塘水约半腰深,表哥下塘用脸盆先往外戽水,待水戽至膝盖以下,就在淤泥下捞藕。虽然那水面上的荷叶已枯黄,但捞出的藕都是三、四节长,有时手拽不动,那铁钩就下去钩在藕节中间……看着他们捞藕真带劲,表哥叫我也下来试试,我哈着寒气摇摇头。约半小时光景,满满一篮子的藕捞好了,姑父藕把在水中洗去污泥后,我们抢着拎回来。

吃过午饭,开始做“藕夹子”了。姑母端出上午剁好的一大盆细糊状肉糜,放葱姜、盐、味精、白糖、料酒、生粉等拌匀待用。然后将洗净的一段一段藕切去两头的节,放在水中煮至七成熟,沥干热水在冷水中浸一浸后,再把藕切成藕夹形状。姑母告诉我切藕夹时第一刀下去不要切到底,第二刀再切到底,就成了片夹。藕夹的深浅要看刀工了,太浅,夹肉糜的空间就小,太深,力度不够会断裂。我问藕为何要先煮一煮呢?她说是增强藕的韧性,而且切的藕夹要不深不浅且厚薄适中,基本都在藕孔与外径之间相连。姑母夹了几个藕夹,我们也学着夹,姑母说夹肉糜时要使每个藕孔都填满,吃起来不至于吃空藕。不一会儿,姑母和我们已夹了几大碗了。此时姑父在大灶上已倒好油,表哥在往灶膛点柴。油热后就朝锅内一片一片放藕夹煎,待两面黄后即可捞出。至傍晚时分,藕夹已堆着满满几大碗了。

晚上,大家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姑母将藕夹再回倒锅内喷上酱油和醋翻炒端上桌,我们迫不及待伸出筷子就搛,那藕的嫩清味糅合于猪肉香的氤氲中,其感觉哟,它就是天底下最美的佳肴!记得我还对姑父说“藕夹子”这菜名太平常,应该给起个好名。此时表哥忙指着我和妻子说是“佳(夹)偶(藕)双成”!我和妻子都笑了起来。那个大年夜,我们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多少年过去了,如今我和妻子每年过年都要做“佳(夹)偶(藕)双成”,为的是怀念父母与故乡的“藕夹子”。

(向上滑动启阅)

呼啦汤(胡筱梅)

我的老家在苏北农村,年来到上海地铁十号线吴中基地做保洁员,快10年了。

狗年的春节,越来越近,睡梦中又闻到了呼啦汤的味道,这是老家过年时节,父母要亲手用土灶大锅熬制的汤。从小喝到大,不管走到哪里,任何美味佳肴都无法取代的一种味道。那是一种既暖身,又暖胃,更暖心的人间美味!它像上瘾一般,春节将要来临时,就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老家亲人的牵挂!

过年必须回老家,已经成为所有漂泊在外乡的中国人一年一度无法抹杀的期待。春节时,我肩挑背扛,日夜守候在候车大厅,只为能回家和家人们亲亲热热团团圆圆围坐在一张桌上,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呼啦汤,吃上妈妈亲手烧的一大桌子充满浓郁家乡特色的菜,那份满足与开心真是无以言表。

呼啦汤这个名称是有彩头的,寓意来年一家人日子过得呼啦啦的顺溜兴旺。在老人们心里,呼啦汤的烧制流程是有讲究的,不是像我们现在年轻人煲汤那样,把从超市里或者从网上买来的净菜和半成品,往高压锅里一放,用电定时,自动就煲起来了,用老人的话说,这样煲出来的汤连一点“人味”都没有,鲜味也都是成品佐料强加进去的,老家的这个呼啦汤的鲜美香味是从食材里喷发出来的。备用的猪蹄和大骨肉,经过土灶柴火的焖炖,猪蹄和大骨肉酥烂得用勺一碰便离骨了,骨头剔去,剩下的肉便留做呼啦汤的主食材,就着一大锅高汤,正好制作清汤圆子,把事先剁好的精肉加上葱姜蒜末、盐和胡椒粉,打两只鸡蛋进去,摔打上劲,左手一握,大拇指和二拇指虎口处,一个溜圆的圆子便成型了,右手小勺一舀,放入水滚滚的高汤中,立马满锅漂浮着圆溜溜的小圆子,过年亲戚朋友多,除了要炸制好多狮子头,家家户户一般都会准备这么一大盆清汤做的圆子,什么时候需要吃了,下进汤里,放点菠菜,立等可吃,既方便又美味。

记得去年大年三十清早,为了不惊动我们,让我们多睡会儿,心疼儿子媳妇的公公婆婆天刚亮就悄悄起来忙碌了,公公在灶台下烧火,婆婆围着围裙在锅上当主厨,她先把需要的葱姜蒜等佐料洗净切碎,再把头天晚上就备好的主料一碗碗摆在锅边,一切准备停当,便开始点火制汤了,先在锅中倒少许油,爆香,加入高汤,大火烧开,开始依次下入蹄筋、大骨肉、清汤圆子,豆腐丁和粉丝,等锅开后,把打好的蛋液细细的溜入锅内,点少许生抽增色,再用面粉调成芡,加入胡椒粉,喜欢吃辣的可加入适量辣椒面,再放些自家田里刚挖出的嫩菠菜,最后撒上些许香菜,一大锅香香浓浓的呼啦汤便做成了。大人小孩围坐一桌,每人一大碗,一边喝一边说着家常闲,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即便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也会觉得从头暖到脚!

他们的“年味”故事

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回忆

动动小手

一起分享舌尖和心间的故事吧

投稿方式

1、来稿请寄:上海市古宜路号《上海故事》杂志社,邮编:;或发电子邮件至smwhjgs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tx/9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