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河
徐邦瑚
故乡,是游子牵肠挂肚的地方,是心中醉美的人间天堂。那里有许多亲热和善的面孔,那里有生动活泼的故事,那里有美不胜收的景致。我感念故乡的一切,其中故乡的小河,永远留存于我的心坎上。
我的故乡是滨海县天场乡杨庄村,过去叫杨庄大队,共有七个生产队。从西南端的一队,向北排列,依次为二队,三、四、五队,再往后是六队、七队。其中三四五队是并列居住的。村庄约有四华里长、三华里宽。在这块贫瘠而又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朴素的农民。人们世世代代,囿于这块土地,耕作,收获,演绎着一幕幕精彩的人间故事。
故乡没有著名的河流,苏北灌溉总渠也是拐了一个弯,从我们村庄绕了过去。记忆中的故乡,大多是一些横七竖八、没有名字的荒芜的沟河小溪。
在一排排泥墙草房之间,就横亘着大大小小的沟河小溪。这些沟河小溪,清澈见底,游鱼田螺,历历可见,鞠一捧入口,有一股甜甜的味儿,沁入肺腑。这些沟河小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也给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沟河小溪,就像一面面镜子,倒映着河边形态各异的树木,倒映着一幢幢草房。绿树村边合,碧水绕村庄。早晨,人们扛着铁锹,推着独轮车,从柴扉中走出来,从吱嘎吱嘎的木门中走出来,迎着初升的太阳,沿着河边弯曲的小路,走向田野,走向未来,走向幸福的生活。
夏天的沟河小溪是孩子们的乐园。吃过午饭,我们相约到河里洗澡,顽皮的男孩在水里打起了水仗。几个人一组,互相向对方头上浇水,直浇得对方抬不起头来方才罢休。有时候在水里扎猛子比赛,看谁在水底游得最远。那些小一点孩子,扒在河岸边,两只脚击打着水面。整个水塘水花四溅,嘈声琅琅。只洗得两眼通红,手脚浸白。回到家发现身上还有许多泥巴。
有时候全村人集中起来,男女老少,一起跳下河,搅浑塘水。各种鱼儿在浑水里翘起头,人们开始用各种方式抓鱼。有用大筛子,有用罩子的,有用渔网的,有的干脆就凭一双手摸鱼。人们争抢着,欢笑着,在泥水里奔跑。一会儿,人人的鱼篓里就有了一定的收获。鱼在篓子里叭哒着小嘴,跳来跳去。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晚上,全村都飘荡着鱼香味了。一家老小,坐在桌前,在温馨的气氛中,享受着咸菜熬鱼的美味。
有的河塘里,栽种着玉藕。团团的绿叶高低起伏,一朵朵粉荷敞开花瓣,引得蜂飞蝶舞。一阵微风吹过,荷塘翻起绿波。阳光炎炎,我们会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雨水不期而至,我们也会掐一片荷叶,挡风遮雨。夜晚,坐在门前,晚风送来了荷叶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有的河塘空隙,长着菱角和芡实,细碎的叶子铺在水面上,像一块绿地毯,好想在上面打滚。初秋季节,人们踩藕摘菱角,每个人嘴角沾满淀粉。
从村庄向田野走去,只见一条条沟河小溪横七竖八,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把农田隔成不同形状。每一条小河里,蕴藏着丰富的物产,给每一个家庭带来欢乐和希望。
春天,小河里就充满生机。尖尖的芦苇芽露出水面,嫩嫩的如刚出浴的美人。转眼间,就窜出二尺多高。天气暖和了,黄鳝从芦苇根部钻了出来。白天它游动很快,不好抓捕。晚上,人们用手电筒到苇沟边一照,黄鳝遇到亮光一动不动。人们用自制的鳝鱼丫子,卡住黄鳝身体,然后用食指把鳝鱼锁上来。一晚上,有人能抓捕好几斤。红烧鳝鱼段,或者划鳝鱼肉丝炒韭菜。家家户户中午有了佐餐的美味佳肴。
随着气温升高,田螺也出来了。它们在水底吐出舌头,慢慢地爬行。妇女和孩子们挽起库管,到浅水里抓田螺,个把小时就能抓好几斤。韭菜炒田螺肉,田螺肉和山芋粉做羹汤,好鲜啊,鲜得人吃了一碗还想吃一碗。记得有一次去大哥家,十岁左右的侄女娟子抓了好多田螺,大哥叫我们带回家吃。侄女看着我们拿走了她辛苦抓的田螺,有点舍不得,还笑着说,“这下二叔二妈要肥吃一顿了。”说得我们都笑了。
到了夏天,芦苇长高了,每条小河都像一个绿色大堤。走在田埂上,脚下是绿草茵茵,眼前是五彩的庄稼延伸向远方,小河里芦苇密密匝匝,呈现出一片青纱帐。芦苇深处,不时地有鸟儿飞出。有些小鸟,站在芦苇头上,声嘶力竭地叫着。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拨开芦苇,就会看到一个个精致的鸟窝,垒在三四根芦苇杆上。当我们走近鸟窝,小鸟就会在我们头上上下飞翔,拼命地叫着,因为那是它们的孩子,它们要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那时我们不知道保护鸟类,不管鸟妈妈的感受,把窝拆了,取走鸟蛋。
小河里的生物也多了起来。记得杨大哥是叉鱼高手,中午扛着鱼叉,从这条河走到那条河,鱼叉上挂的鱼越来越多,有黑鱼,有鲫鱼,有鲑鱼。还有一个残疾人陈二叔,他擅长钩鳝鱼。夏天的鳝鱼长得又粗又长,躲在窟窿里。陈二叔就用自制的钩子,从窟窿里钩出一条条又粗又长的鳝鱼。虽然其貌不扬,但它是农村人生病以后重要的滋补品。
秋天,小河里的芦苇叶子变黄了,顶上开着一绒一绒的米色的花,没有什么欣赏价值。但一大片的芦苇花,在秋风中摇曳,也是气势不凡。我们不懂欣赏,只知道割下芦苇花,背回家在秋阳中晒,到了冬天,勤劳而又能干的父亲就用芦苇花做了一双双毛窝,我们穿在脚上,就能抵御严寒了。
小河里的水也渐渐干涸,人们就会去芦苇丛中抓鱼,随便垒起一道堰,把水戽干,就见鱼虾蹦跳,那种心情真不亚于现在奖券中了大奖。记得有一次我和小朋友们在芦苇塘边玩耍,只见一个黑黑的"皮鞋底"露出潮湿的地面。我用小铁锹敲打"皮鞋底","皮鞋底"竟然动了。我赶紧用小铁锹一挖,一只大甲鱼露出来。说时迟那时快,我迅速抓起甲鱼放在篮子里,拼命往家跑去,有点像在战场上立了大功的战士。
深秋初冬时节,芦苇全部干枯了。农民们光着腿蹚进冰冷的水里,开始割芦苇了。人们在水里把芦苇一把一把地放倒,芦苇丛中,不时地传来说笑声。一会有人砍到了一条黑鱼,一会有人砍到了一条鲫鱼,惊喜不断,于是,芦苇塘喜气洋洋。不到半天,一条小河没了芦苇,空荡荡的裸着,我们感觉视野突然开阔了。
父亲把分到的芦苇推到家,整理分类。粗大的芦苇捆在一起,那是放到来年夏天才卖的,卖的钱给我们缴学费。小的芦苇放在一起,留着打柴帘子卖,贴补家用。这时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白天要去河沟里拾芦苇叶砍芦苇桩,晚上搓绳子打柴帘。一张柴帘一元钱左右,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一家人在煤油灯光中,各自忙着手中的活儿,说说笑笑中忘记了疲劳和瞌睡。
更让我怀念的是两条有名字的河。一条是南北走向的排河,一条是东西走向的中心河。这两条河成丁字形分布,排河流经三队四队和二队、一队,通向天场大闸。中心河流经三四五六七队,通向苏北灌溉总渠。这两条河是我们大队的生命之河。
因为天场是锅底洼,每年夏天雨水排不出去,形成洪涝,秋冬季节水干涸,外面的水进不来。要么受干,要么受涝。杨庄大队的农民,经过反复验证,自己动手开挖这两条河。当时,男女老少齐上阵,分段包干,挖土的,挑土的,推土的,劳动的号子响彻云霄。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在周边大队的支持下,这两条河自豪地横卧在村庄边缘。像两条白丝带,围绕着村庄,飘向灌溉总渠,带着自豪,飘向了大海。
大队里所有的沟河都七拐八弯地通向这两条河。夏天,它们承担着排水的重任,倾盆大雨的时候,小河里的水满了,就要漫进农田,农民们扛着铁锹,冒雨疏浚河道。只见排河和中心河的水看看上涨到堆边了,打着漩涡,澎湃着,气势汹汹地向灌溉总渠流去。庄稼得救了,农民们脸上露出笑颜。秋种季节,又干旱了,麦子种不下去,灌溉总渠又开闸放水。清清的河水顺着排河和中心河,一路欢歌,流进小沟小河。农民们挑水浇地,麦子很快就种下去了。看着青青麦苗,农民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这两条河里的鱼儿就更多了。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朗照,只见成群的鲫鱼在水里晒太阳,偶有动静,它们就“俶尔远逝,倏忽不见”了。还经常听到水里咚咚声,那是黑鱼在繁衍后代。有一年秋天,排河里水干了,鱼儿无处藏身,成了农民们的盘中餐。还有一些毛鱼,躲在淤泥里,只伸出脑袋呼吸。我们只要用割草刀轻轻一划,一条毛鱼就拉上来了,那时我们只图好玩,划上来的毛鱼也不要,就看它在热土上挣扎,直至死去。
这两条河里是不准生长任何水生植物的,因为大水来了要迅速排水。夏天,在队长带领下,我们跳进河里,把那些水草捞上来,然后断碎,在河里扒上淤泥,草和泥混合在一起,堆成一堆,外面再用淤泥泥一层。经过夏天的发酵,到秋种时就变成最好的有机肥料。冬天的时候,队长带领农民,把河底的淤泥甩上来,妇女们把这些黑黑的淤泥抬进麦地里。经过寒天一冻,开春就全部碎了。麦子有了这些肥料,长得乌青发亮。
我爱故乡的河流。它们默默无闻,大多连名字也没有,但在我心中是伟大的。是故乡的河流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乐趣,是故乡的河流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怀念故乡的河流,我更怀念那些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大哥大姐们,是你们的勤劳才使小河的水更加清澈,是你们的勤劳才使小河富有生命力,而且,是你们的优秀品质一直影响着我,以致我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一辈子,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坚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一届又一届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故乡的小河会更加生机勃勃,故乡一定会走向繁荣富强。
作者介绍:
徐邦瑚,男,61岁,九滴海水签约作家年徐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喜爱文字,喜爱运动,有许多文字在全国多类刊物发表过。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独到的经验。
往期精彩回顾:
1“小暖男”需要暖心
2荷之缘
3小人物大智慧
4新四世同堂(故事新编)
5摘樱桃
6再回首,我心依旧
7心中有盏长明灯
8又到端午吃粽时
9云开日出,冬阳温暖
10第一次赶海
11三人行
12让(短篇小说)
13难忘那辆独轮车
14大哥的幸福
15永远的岳父,永远的老师
16困惑的五秒
17精神不老,青春永驻
18嗅着花香走天涯
19徐邦瑚
绿叶对根的情义
20徐邦瑚
车厢协奏曲
21徐邦瑚
初秋之美
22徐邦瑚
与桂花约会
23徐邦瑚
遭雨
24徐邦瑚
军训散记
25徐邦瑚
我的老师
26徐邦瑚
打牙祭
27徐邦瑚
车厢协奏曲
28徐邦瑚
八月,把我的思念寄到远方
29徐邦瑚
谈谈“吹牛皮”
30徐邦瑚
南瓜弯弯
31徐邦瑚
“巡”城
32徐邦瑚
事到临头难自持
33徐邦瑚
国学班生活剪影
34徐邦瑚
叨叨“接地气”
35徐邦瑚
耕耘之乐(一)
36徐邦瑚
耕耘之乐(二)
37徐邦瑚
赶集
38徐邦瑚
冬晨之韵
39徐邦瑚
新《孔雀东南飞》
40徐邦瑚
家乡的南塘
41徐邦瑚
这也是幸福
41徐邦瑚
少年的情怀最真心
42徐邦瑚
寻春
43徐邦瑚
床头变迁记
44徐邦瑚
大舅哥敬你一杯酒
45徐邦瑚
岁月有痕
46徐邦瑚
微型小说选刊
47徐邦瑚
淡然处之,心安即好
48徐邦瑚
一把
49徐邦瑚
我的英雄情结
50徐邦瑚
蜂飞蝶舞二月兰
51徐邦瑚
仙翁与童子
52徐邦瑚
豌豆花又开了
53徐邦瑚
他和花儿一样美
54徐邦瑚
一路风光一路歌
55徐邦瑚
雨濛濛,情深深
56徐邦瑚
茅草花和虞美人(童话)
57徐邦瑚说猪事
58徐邦瑚行走
59徐邦瑚似曾相识燕归来
60徐邦瑚粽香情浓
61徐邦瑚云的自白
62徐邦瑚雨中登览花果山
63徐邦瑚荷塘絮语
64徐邦瑚紫薇紫薇
65徐邦瑚傻坐望呆
66徐邦瑚暮色苍茫我们一起行走
67徐邦瑚欣赏快乐无限
68徐邦瑚
渔湾看水
69徐邦瑚
头发上的纠结
70徐邦瑚
扁豆花开又一秋
71徐邦瑚
梦中的故乡
72徐邦瑚
云台山下白鹭飞
73徐邦瑚
累并快乐着
74徐邦瑚
江南明珠——南浔
75徐邦瑚
向往山居生活
76九滴海水[参赛作品]
物换星移书声依旧
77徐邦瑚
风霜高洁
78徐邦瑚
冰心玉洁
79徐邦瑚
啊,火棘!
80徐邦瑚
说三道四
81徐邦瑚
手牵手跟着感觉走
82徐邦瑚
荷塘,我心中的伊甸园
83徐邦瑚
乡情依旧乡归何处
84徐邦瑚
在祥和中忙年
85徐邦瑚
海边行
86徐邦瑚
这一片热土
87徐邦瑚
多情的春雨
主编:戴中辉
编辑:刘伟传
朱香文
管恒庆
徐邦瑚
第二届“九滴海水”征文大赛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为了提升小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九滴海水网络平台特举办全国小学生有奖征文大赛!
一、征文要求
1.主题:(下面主题选一个)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题目自拟)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请发挥想象,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
2.参赛作品以记叙文的形式,1千字以内。
3.本次参赛面向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