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放心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37765.html
“最江苏”导读
今天的江苏,美丽乡村不仅系住了城里人的乡愁,还激发出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走进了农民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坎里。
车子从高高的润扬大桥盘桓而下,进入镇江世业洲,窗外不时可见蝴蝶翩翩飞过,道旁的麦田已泛黄,渠边卧着些白色羽毛的鸭子,触目所见仿佛来到了世外田园。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江岛,发展定位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这个占地08亩的家庭农场里,除了2亩草莓,还有葡萄、枇杷、梨子,能保证一年四季果品不断。每到周末,周边扬州、镇江、南京等城市的居民就呼朋引伴,来此开启度假模式:采摘、烧烤、农家饭菜,徒步、垂钓、亲子游戏。
如今,世业洲这样的乡村景象已成江苏常态。近年来,江苏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对改善环境、富民增收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徐州贾汪:
从“资源枯竭”到“全域旅游”的转身
“过去的贾汪就像是一张黑白照,放眼望去尽是黑白灰的颜色。现在的贾汪则像是一幅水彩画,色彩可丰富着呢!”今年83岁的王志和老人如此描述家乡的变化。王志和在徐州市贾汪区生活了一辈子,退休前是一名矿工。
贾汪有着30年的煤炭开采史,说它养活了几代贾汪人一点也不夸张。但长期过度的开采,不仅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城煤灰半城土”成为贾汪当年的真实写照,资源枯竭也成为贾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20年,贾汪被国务院纳入了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也是江苏唯一被纳入名单的地方。
灰蒙蒙的天,坑坑洼洼的地,加上长年开采形成的高达.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这就是贾汪当时面临的现实处境。
怎么办?除了彻底转型,贾汪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徐州市贾汪区潘安古镇航拍图
潘安湖景区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但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原徐矿集团权台矿和旗山矿留下的一万多亩采煤塌陷区域。
从塌陷废墟到4A级景区,这巨大变化的背后,是贾汪区彻底转型的理念和痛下决心的投入。贾汪区副区长王向阳坦言,“这个项目投资巨大,截至目前已先后投入了20多亿元。”但他认为,无论算社会效益账,还是算经济效益账,这笔钱都花的值。据他介绍,潘安湖景区如今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万人次,已经成了贾汪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发生改变的不仅是潘安湖。贾汪区现已拥有4个国家4A级景区,个国家3A级景区,8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昔日的煤炭开采区如今步步是景。年初,贾汪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江苏乡村旅游节在这个苏北小城开幕,这本身就是对贾汪从工矿业废弃地向美丽旅游区转身的肯定。开幕仪式上,贾汪还和南京市江宁区、苏州市吴中区、淮安市盱眙县一道被省旅游局宣布为首批江苏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城市。
无锡阳山:
工业强镇寻找回来的美丽“桃源”
与贾汪资源枯竭后的被动转型相比,无锡阳山破题乡村旅游,则更具主动选择的意味。
如今,“阳山水蜜桃”的名气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但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个以水蜜桃闻名遐迩的无锡惠山区阳山镇,在“苏南模式”蓬勃发展的30年里,其实是一个工业强镇,这里生产的港口机械远销海内外各大港,工业产值一度占据了该镇GDP的九成。最多的时候,全镇大大小小的工厂多达家。桃园,只是杂乱无章工厂的点缀。
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做大做强水蜜桃产业阳山人是富裕的,但富裕的阳山却算不上是美丽的,富裕和美丽能不能兼得?最终,阳山人还是将目光锁定在了桃园上。那些散布在桃园中的工厂陆续被迁走,集中到园区统一管理,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工厂的废气废水也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万亩桃林终于连接成片,春季桃花绽放,漫山遍野云蒸霞蔚,久违的美景得以再回到从前。
有了美景,不愁没有人气。有了人气,旅游产业也就成了气候。
年,阳山镇第三产业占到GDP的3成,第二产业约占6成,一二三产业格局更趋于合理。这一年,阳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服务业纳税营业收入创下37亿元纪录。而此前仅桃花节开始的一个月,阳山接待游客已超百万人次,年度服务业收入创新高已势在必然。
阳山镇镇长杨丹表示,以旅游带动的服务业已经成为阳山的重要增长极,目前该镇产业结构排序还是“二三一”,将来必然是“三二一”。
盐城大丰:
专心“务”农,留住城里人的“乡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让富裕的乡村变得美丽,也让美丽的乡村更加富裕。对于一些工业底子强的乡村来说,旅游业是一个转型发展的机遇;而对于一些工业薄弱的乡村来说,旅游业成为通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捷径。
“我们这里是个纯农业村,过去村民想要致富,只有外出打工一条路。”回乡创业的曹满玲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她的家乡在盐城市大丰区大中镇恒北村,种植早酥梨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无工不富,不少人选择到工业发达的苏南打工。
最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恒北村亩梨园的旅游价值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发掘。“梨花仅有8天花期,短暂的美景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短时间的客流高峰也不可能让旅游业成为富民经济。”大中镇副镇长、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也曾为这件事着急过。后来,她渐渐悟出一个道理:既然恒北是一个纯农业村,那么索性把没有工业做成独特的资源,以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专心走“农业+旅游业”的生态发展之路。
恒北村梨园绿树成荫,目光所及处处田园风光
此时的恒北村,虽然梨花落尽,但梨园绿树成荫,河流穿村而过,目光所及处处田园风光。它以梨花节为媒,拉长梨产品链,一年四季特色不断,让没来的人想来,来过的还想再来,把乡村旅游做得细水长流,把游客变成了“常客”。年,该村旅游产业产值超过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远高于周边村。
家乡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外面的恒北人纷纷有了回来的念头。去年,原本在城里卖绿植盆栽生意的曹满玲回乡创业,她和丈夫投资00万元翻盖了梨园边的老屋,建成一幢3层的民宿,已经赶在今年梨花节前开业迎客。“开一家民宿,既能挣钱,又能享受家乡美景。这样的日子谁不想过呢?”她说。
泰州兴化:
提供产业支撑,让村民富裕起来
传统农舍青瓦白墙、乡间别墅错落有致,蜿蜒于湿地上的混凝土大道两侧,一方方藕塘,荷叶青青。一群外地游客头顶荷叶泛舟湖塘,几位农民正用网笼捕捞龙虾……在兴化市沙沟镇官河村,一幅和谐的水墨田园画卷已然展开。
“整洁的村容、清新的空气、醉人的鸟语花香,有健康的文明新风,有富民的特色产业,还有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沙沟镇党委书记房兴杰说,官河村已初具特色田园乡村的雏形。
官河特色田园风光引来八方游客
为发展特色产业,5年始,官河村将0亩荒滩开发成提水鱼塘。后来由于经年养鱼,鱼塘出现病菌,村里又尝试种藕。为提高效益,近年来村民探索出藕虾共作模式。该模式一年四季生产龙虾,填补了龙虾市场的季节性空白。现在,藕虾种养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从事藕虾种养和鱼业养殖的农户有20多户,不少家庭水产养殖面积超过00亩,亩均纯收入元左右,村集体每年也从中收获多万元租金收入。
“官河龙虾的名声响得很,每斤市场价格要比别处高过三四元。”村民李维亮说,藕塘养殖的龙虾以腐藕为饵料,净化了水质,小龙虾排泄物又为藕塘增加有机肥料,提高了藕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良性循环。一些村民还抓住商机,从事“红枣糖水藕”休闲食品和小龙虾美食生产,让农产品升级为“旅游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开辟了创业就业新路径。
荷藕种植还延伸出采藕行当。村里组成了30多人的采藕队,队长李维尖说,采藕队队员出勤一天报酬元,一年作业时间为9个月,采藕队员平均年收入达到三四万元。每年采藕季节,当地藕塘里荷藕相连,竟成一道道风景。
昔日的穷滩水荡如今蟹肥鱼壮、荷藕飘香,变成了村民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92万元,名列沙沟镇之首。
随着集体经济的殷实,眼下,村民的新农合医疗保险、农田耕作费等全由村集体负担,村民还享有鱼塘、藕田、水面租金分红,最高的村民小组人均分红0元,低的组人均分红元。
全面升级:
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新实践
如果说美丽乡村是土壤,乡村旅游就是这土中长出的花朵。江苏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始于20年,目前已完成8万个自然村的整治任务,覆盖面超过95%。
江苏省在既往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按照“古村保护型、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态型、现代社区型、整治改善型”等类型分类推进,将“乡愁”记忆的保护落到实处,为发展乡村经济塑造了特点,夯实了基础。
时下,从苏北的贾汪、大丰、盱眙到苏南阳山、宜兴、吴中,从省会南京的江宁、高淳到苏中泰州溱潼、南通海安,乡村旅游各具千秋,蔚然成风。
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从历史演变、现实发展、未来趋势看,必须高度重视乡村的复兴。无论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多高,总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在农村居住和就业,乡村将永远存在,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江苏乡村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乡村面临着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破坏等问题和挑战。
6月2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计划》要求,“十三五”期间,省级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00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并以此带动全省各地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具体目标是: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
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农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核心是对现有农村建设发展相关项目进行全面整合升级,并与国家实施的有关重点工作相衔接,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在“三农”工作上的新抓手,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新载体。
今天的江苏,美丽乡村不仅系住了城里人的乡愁,还激发出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走进了农民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坎里。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人民网、泰州日报、交汇点
小编:剑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