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多种通利、祛热功效的藤本柏物都称为木通。《植物名实图考》云:“俗问木通多种,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窍,故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所载多种木通,多系毛茛科植物,其中就有小木通等。”吴其濬曰:“小木通产湖口县山中,茎叶深绿,长蔓袅娜,每枝三叶、叶似马兜铃丽细,俚医用以利小便。”又曰:“绣球藤生云南,巨蔓逾丈,一枝三叶,叶似榆而深齿,叶际抽葶,开花有丝长寸许,扎结成球,色黄绿"。《药物出产辨》载:“川木通以江西湖北资邱为最。”
蓑衣藤(秦岭、巴山),花木桶(云南)。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montanaBuch.-Ham.的干燥藤茎。
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生于海拔-米,山坡、山谷、路边灌丛中、林边或水沟旁
绣球藤ClematismontanaBuch.-Ham.生于海拔-米,山坡、山谷灌丛中、林边或沟旁。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万源(野)、大竹、阿坝州黑水县(野)、茂县、凉山冕宁县、泸州市古蔺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夹江县、广元市旺苍县、德阳市什邡市洛水镇、彭州市;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十堰市房县等。
春、秋二季采收,除去粗皮,晒干,或趁鲜切薄片,晒干。
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长圆柱形,略扭曲,长50~cm,直径2~3.5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向凹沟及棱线;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残存皮部易撕裂。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2~4mm,边缘不整齐,残存皮部黄棕色,木部浅黄棕色或浅黄色,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髓部较小,类白色或黄棕色,偶有空腔。气微,味淡。
1川木通选片3.0:用大小不分的川木通原药切片,挑选,使直径3.0~4.0cm的片重量占比不低于90%,完整片不低于80%,有黑斑的片不超过10%,毛须、0.3cm以下碎末及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0.5%。
2川木通选片2.0:用大小不分的川木通原药切片,挑选,使直径2.0~3.0cm的片重量占比不低于90%,完整片不低于80%,有黑斑的片不超过8%,毛须、0.3cm以下碎末及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0.5%。
3川木通选片1.5:用大小不分的川木通原药切片,筛选和挑选,使直径1.5~2.0cm的片重量占比不低于90%,完整片不低于70%,有黑斑的片不超过5%,毛须、0.3cm以下碎末及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0.5%。
4川木通小片:挑选大片后剩下的小片,直径在1.0cm以上的片不低于30%,有黑斑的片不超过3%,毛须、0.3cm以下碎末及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1%。
5川木通统片:用大小不分的川木通原药片,直径1.5cm以上的片不低于40%,有黑斑的片不超过10%,毛须、0.3cm一下碎末及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5%。
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3.0%(通则)。
浸出物照酵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7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4.0%。
蕺菜原名蕺,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唐本草》载;此物“叶似荞麦,肥地亦能蔓生,茎紫赤色,多生湿地山谷阴处,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关中谓之莛菜。”《蜀本草)载:“茎叶俱紫,赤,英有臭气。”《本草纲目》载:“其叶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又引赵权文医方云:“鱼腥草即紫蕺,叶似荇,其状三角,一边红,一边青,可以养猪。”按上述历代本草所述,与今日所用的鱼腥草相同。
岑草《吴越春秋》,蕺《名医别录》,菹菜《新修本草》,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菹子《纲目》,侧耳根《遵义府志》,九节莲《岭南采药录》,折耳根、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臭腥草《泉州本草》。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生于沟边、溪边或林下湿地上。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宣汉县、宜宾市宜宾县、蕨溪镇、屏山县、广元市苍溪县、巴中市巴州区、南充市仪陇县、雅安市雨城区;重庆市石柱县;贵州省铜仁市;湖北恩施利川市、襄阳市樊城区、宜昌市当阳市等。
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鲜鱼腥草除去杂质。干鱼腥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根,快速洗净,晾至半干,切段,低温干燥。
鲜鱼腥草茎呈圆柱形,长20~45cm,直径0.25~0.45cm;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cm,宽3~11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表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干鱼腥草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黄棕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均为统货,不分等级;以无根、茎软、淡红褐色、茎叶整齐、香气浓者为佳。
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水分(干鱼腥草)不得过15.0%(通则第二法)。
酸不溶性灰分(干鱼腥草)不得过2.5%(通则)。
浸出物干鱼腥草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0.0%。
科普本草之图文
旋覆花
旋覆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图经本草》所载的一种旋覆花“叶如柳,茎细”应是现今线叶旋覆花。
蕧、盗庚《尔雅》,盛椹《本经》,戴椹《别录》,飞天蕊侯宁极《药谱》,金钱花《本草图经》,野油花《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滴滴金、夏菊《纲目》,金钱菊《花史》,艾菊、迭罗黄《群芳谱》,满天星《岭南采药录》,六月菊《铁岭县志》,黄熟花《南京民间药草》,水葵花、金盏花《贵州民间方药集》,复花《新疆药材》,小黄花《河北药材》,猫耳朵花、驴耳朵花《山东中药》,金沸花、伏花、全福花《上海常用中草药》。
本品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壮的须根。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田埂上,海拔-米。
河南商丘虞城、南阳市桐柏县(野)、洛宁县;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野)、临沂市沂水县、郯城县、德州市庆云县;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陕西省西安市户县(野);贵州省毕节地区(野);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安徽淮南等。
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
旋覆花除去梗、叶及杂质。
本品呈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2cm。总苞由多数苞片组成,呈覆瓦状排列,苞片披针形或条形,灰黄色,长4~11mm;总苞基部有时残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管状花多数,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5~6mm。有的可见椭圆形小瘦果。体轻,易散碎。气微,味微苦。
不分等级,均为统货;以身干,朵大,色金黄,有白绒毛,无枝梗者为佳。
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6.0%。
办公—弘扬中医药文化,科普中药知识,让我们一起践行吧!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摘自网络文章,如涉及版权请告知。
立足大健康惠泽千万家
惟有建设自己,才能成就他人。
惟有成就他人,才能利益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