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鹏丨白草寺

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509/4386020.html

白草寺

文/李少鹏

白草寺因位于清涧县城东白草山上而得名。白草山是清涧东线屏障,“东控黄河,山形蜿蜒起伏,滨河一带群山皆其支属”(道光《清涧县志·地理志》)。主峰挺拔高耸,四周悬崖峭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沿道路盘桓旋曲而上,山顶舒阔平坦,群众称其为“塬上”。

北宋时,白草山建有白草寨,张颂《白草寨新井记》:“寨居山之颠,四面削壁,峻不可攀,唯西有盘道抵城门。斯乃为天地之险固,据山川之形势矣。”庆历年间宋夏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北宋朝廷在边境修筑了大批军事堡寨,白草山上营建的白草寨就是当时诸多堡寨之一,白草寨与克戎寨、怀宁寨、绥平寨、丹头寨、顺安寨、石胡寨等一批陕北堡寨构成了一道对抗西夏的坚固防线。《武经总要前集》陕西路记载:“白草寨,东控黄河伏落关路,北绥州界铁茄平、定仙岭、满堂川路,最为要害之地。东至黄河二十里,西至顺安寨四十里,南至隰州上平关三十里。”由此可见白草寨军事地位之重要。

北宋庆历至元符年间白草寨长期有驻兵把守。庆历年间,时任内殿崇班的康惟几,带兵驻守此处,有感于将士吃水不便,遂命人凿井,新井建成将士欢呼,守备愈加坚固。大约在同时期,白草寨上修建了一座翠光亭,并建成花圃、鱼池,为苦寒的边塞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寨主康惟几邀请当时延川县主簿张颂于嘉祐二年(年)撰写了《白草寨新井记》和《翠光亭记》,以记述此事。这两篇文章都流传至今,从中可知当时白草寨守卫将士艰辛放旷的军旅生涯。元符二年(年)宋夏重归和平,白草寨驻兵亦调防他处。

厚重的历史,常会引得文人墨客吟咏酬唱,道光年间清涧知县钟章元(今广西玉林人)有《白草寨》一诗:萋萋芳草怨王孙,往事销沉不忍论。满径落花埋藓砌,半溪深树隐柴门。铜驼有恨征魂杳,铁骑无声战骨存。古戍只今萧瑟甚,淡风斜日自黄昏。

白草寨在元朝时最终废弃,其军事属性逐渐被人遗忘。明朝建立后,宗教活动勃兴,白草寨演变成为一座佛道一体的寺观。经过明清两代修建,白草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庙宇布局构架:三处组庙和八处单庙。三处组庙分别是正佛殿、祖师庙、十王殿;八处单庙分别是娘娘庙、罗汉庙、东岳庙、文昌庙、马王庙、眼官庙、牛王菩萨庙、财神庙。

正佛殿修建时间最早,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金元后重修。清代惠种所作《白草寺》:“琳宫一望草芊芊,古迹犹传庆历年”可以印证庆历年间建寺的事实。正佛殿处在白草寺中部位置,是一个四合院式的佛教庙宇群,主殿供奉释迦牟尼。大门东西分别是钟鼓楼,门厅内有四大天王像,通过天王殿进入大院。院两侧还各有一个偏门,方便群众出入。正佛殿院里关帝庙与土地庙对列,东佛庙与七佛庙对列,中央供有韦陀。西北角有玉皇庙,不在对称的庙宇格局之内,为后世补建。

祖师庙,大约在明永乐年间开始修造,攒顶式建筑,规格高于正佛殿硬山顶式建筑。祖师爷两侧站立的是十位将军神像,民间称十大元帅。祖师庙建筑群有一条内在建筑中轴线,从山脚攀登而上,经过三个天门,进入专供各种碑记的卷棚,穿过卷棚是赵灵官和王灵官庙,再拾阶而上是祖师庙。祖师庙背后是寝宫,供奉祖师父母,这是传统孝道思想在宗教领域的延伸和接续。

十王殿是由单间庙殿组成的封闭四合院,各殿之间有通道相连,中间是天井。十王即十殿阎王,传说中的阴间主宰。十王殿彩塑造型各异,神态生动,教育信众要积德行善,免受地狱轮回之苦,反映了民间地藏信仰和佛教轮回思想。据碑文记载,十王殿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年),领建人是一位名叫黄通芝的书生。十王殿没有营建排水系统,如遇降雨殿顶雨水汇入天井,令人称奇的是从未发生积水漫溢,民间传说殿内有仙草所化避水珠,可避大水。

其余诸庙都是根据民间信仰逐渐增修的,经过明清两代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现在的规模。

(高世雄摄)

旧时白草寺松柏参天,槐柳成荫,殿阁庄严,晨钟暮鼓,梵声远播数十里。据同治三年的文昌庙碑记:“如我白草寺者,山接平原,方开净土,古宽州之梵宫向推第一,今清邑之寺观,号曰无双。”

白草寺人文底蕴深厚,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吞吐着激越的战争风云,铺陈着无尽的世事沧桑。明朝白乃建(清涧倒吊柳人)《白草寺》诗曰:

晓起登山道,山高晓气寒。

眼中卑晋界,云下识河干。

古殿依岩立,孤村向壑看。

残碑不可读,劳我解征鞍。

文革期间,寺庙遭到严重破坏,塑像大多被毁,钟鼓、碑刻悉数砸坏,建筑砖石、木料亦被拆走,整个寺院变为一片废墟。年后,群众自发组织起理事会,开始修复庙舍,先后恢复了娘娘庙、玉皇庙、祖师庙等,并重新组建了会社。

(高世雄摄)

白草寺每年举办3次庙会,即农历的三月初三(祖师庙会)、四月初八(佛祖庙会)、八月二十五(玉皇庙会,由于正值农忙时,后抽签改为八月十五)。逢会期间,四方香客远道而来,善男信女上香布施、抽签问卦,各地商贾云集,吆喝叫卖,热闹非凡。蒲团承载为善的信仰,笑语勾连故人间情感,每一束香火都饱含虔诚祈盼的福祉,每一寸土地皆焕发历久弥新的生机。

白草寺以其悠久的历史、较为齐全的古建筑群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成为清涧最大的寺院之一。它不仅是佛道融合的胜地,而且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平台,保留了许多以民间信仰为元素的乡土文化,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年,白草寺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月初一闹秧歌)

白草寺的庙会上戒唱《破洪州》这出戏。相传在北宋时,白家川有一位名叫白天佐的人,自幼习武,并学得一些左道之术,得一法宝——翻天印。长期盘踞在白草寨,独霸一方,并改所辖地为染洪州,与朝廷对抗。宋廷派穆桂英来征讨,大营驻扎在黑眉墕(今王家洼),双方交战时,白天佐用翻天印击败穆桂英,穆氏此时身怀六甲,败回阵营,生下孩子。白天佐又去骂阵,穆桂英用血衣破其法术,白天佐战败,亡于白草寺后的西北高山上。当地百姓和他手下兵士在此处建庙以祀,叫大王庙,遗迹仍存。白草寺从此戒唱《破洪州》,一唱就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霎时天昏地暗,十分骇人。

农历三月四日是娘娘庙花会,娘娘庙原先供奉九天圣母娘娘,后增祀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花会由18个村轮流主办,称为“十八老社”,后来村庄演化,变为19个村。这19个村中有6个原属寨沟乡,有11个原属解家沟乡,有2个原属二郎山乡,现在撤乡并镇,19个村都属解家沟镇,村名如下:

寨沟、高家沟、刘家坬、官道山、刘家塔、上峁里、片家坬、马家塔、郝家山、宋家山、关家沟、坪福崾、桥沟里、王家坬、花岩寺、南山里、叶家嘴、小马家山、楼则峁。

坪福崾、桥沟里旧时是一个村,在主办花会时共同参与,结为一社。除以上轮执的十八老社外,另有十三“随社”,“随社”者,无办会权,可随同参加社祭,布施无定额,随心而已。

“社”在古代指的就是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最早的社祭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社祭活动肇始于土地崇拜,大地生长万物,人民赖以生存,汉族以农耕为主,土地关乎生命。《孝经》中说:“社,土地之主也,地广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礼记·外传》也说:“社者,五土之神也。”人们通过主祭社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稻梁满仓。古代民间社祭是热闹非凡的,《淮南子》记载:“穷乡之社,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这种祭祀是在一种“娱乐”的氛围中进行。民间社祭,庶民在乱世中能有个心灵信仰的寄托,暂求得居处同乐,行作同和,欢欣忘忧,可以安抚动荡的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唐宋时社祭活动非常盛行,置鼓以聚众,祭毕共饮社酒。北宋梅尧臣《春社》诗就是反映了当时社祭的情形:“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朝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明清以来的“社”也可指一种宗教组织,可以一村一社,也可以几个村结为一社。祭祀活动起,则以“社”的名义开展宗教祭祀、社火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活动毕则“社”随之解散,复归于世俗社会。民国时期的《闻喜县志》记载:“村各有所迎之神,大村独为一社,小村联合为社,又合五、六社及十余社不等,分年轮接一神。所接神有后稷,有成汤,有伯益,有泰山,有金龙四大王,又有澹台灭明、五龙、五虎、石娘娘等神。”由此可见这种结社祭祀是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做法。

白草寺花会由十八个社轮流主办,主办社称为“神主”或“本社”,承办事宜从前一年即开始,仪式有四大步骤。

1.接神事。指的是当年承办庙会的社(村)将娘娘神牌与花树送到白草寺娘娘庙后,与下一年办会的社(村)之间进行的交接仪式,这一仪式在前一年农历3月4日举行。办会有约定俗成的轮执次序,一般不会变更。接神事时,新神主庙内接花,旧神主庙外递花,并举行恭蘸等仪式,礼毕,交接即告完成。接神事实质上是主祭权的转移。

2.廪牲。指向娘娘庙贡献祭品,在办会当年的农历3月3日举行。廪牲队伍从本村出发,前有净水撒路,仪仗开路,鼓乐秧歌导引,轿夫抬神牌楼轿随后而行,并把一对神羊献到白草寺娘娘庙前。廪牲时每个社的纠首(会长)要到娘娘神位前上供、焚香、叩头,并给羊身泼撒祭酒,神羊浑身一擞,廪牲仪式即告结束,意为神已领受祭品。神羊的选择比较讲究,一般为“栈羊”,体格精壮,毛色纯白。神羊被人们视若神灵,不能打骂,即使是吃庄稼或粮食,亦不驱离。

3.迎神。廪牲结束,随即迎请娘娘回村。鼓乐再起,轿夫抬起楼轿,炮仗轰鸣,仪仗、鼓乐、秧歌、楼轿依次而行,一直将牌位抬回村中神棚之内。稍憩片刻,给娘娘上供、献花。花树高约六七尺,旧时一般为五大树两小树,现在惯例为七大树两小树或者七大树四小树,共由三百余朵纸花扎制而成。另有纸塔、纸鹤、引罗(类似古代“罗伞”一类的仪仗用品)等物。当天下午举行祈神宴席,全村集体聚餐。晚上有秧歌、道情等节目表演。

4.回山。农历3月4日,花会正日,送娘娘回山。一早办会村民全部集结到会院,焚香叩头,各执其事。神牌与花树需要由村内安放到白草寺娘娘庙内,到白草寺时,花队要暂停行进,举行晒花仪式。晒花结束,花树在众人护卫之下被安放到庙内。在进庙之前有“抢花”习俗,花有男花女花之别,得男花者寓意生男,得女花者寓意生女。以前常因香客抢花引发斗殴,现在对旧俗进行了变革,信众可以出资购买。花树被迎入娘娘庙,沿院墙排列,娘娘楼轿回归娘娘庙正殿内。然后与下一年执事村交接,开始新一轮循环。

旧时医疗条件差,小孩得天花等恶性痘疹只能听天由命,信众的花树献祭,是在对疾病无能为力的条件下,祈神保佑。“娘娘”掌管送子、催生、痘疹,花树成为人神之间沟通交换的媒介,严格而隆重的仪轨方可表达人们内心的虔诚与敬意。“花朵”的流动转移过程中使得山上的神圣空间与山下的世俗空间得到象征性沟通,人们的虔诚信仰暗含生命的多重隐喻,其生命的延续是在对自然认知、相合、对抗中逐渐构建起来的,有时充满诸多无奈,故而人生无常状态与神的荣耀赐予得到关联,构成新的生命活力,即使这种关系是象征性和寄托性的,但依然被赋予了鲜活的、深刻的、恒久的生命力。

岁值己亥,故乡为本社主办花会,乡亲们从外地远道而归,筹办社事,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记忆中的家乡都已消逝,只剩下窄窄的小路、残断的土墙、几近干涸的小溪,还有杂草丛生的院落,这难道就是梦中的港湾?世事嬗变,血脉相连,一次执手依偎,注定一生魂牵梦绕。乡亲见面常笑问:“这是少鹏啊?还认得我不?”由于大多十余年未见,我常茫然无言以对,这也许就是“乡愁”。十余年在倏忽之间,唯有深深皱纹点点白发见证回家之路的漫长和不易,《诗经》中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只有坚韧的心灵溯游,才能看到那故乡心驰神往的灯火。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乡土文化的冲击非常大,我常有风俗尘封、文化散失的隐忧,故作文以记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baicaoasb.com/scgx/10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