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路见甘肃
路见甘肃-6-13
白草塬头路
走不凡的路,赏不凡的景,拍不凡的片!
行摄,不走寻常路!
行摄,只为苍生说人话!
5月底,甘肃会宁白草塬,原本阴沉沉的天在傍晚时刻如我所愿放晴几分钟,正好在上到塬边时看到彩霞映照下的郭城古镇,呈现出罕见的西北高原苍莽景观,狂风中拍摄了几张照片。回想起当年谭嗣同在白草塬写的五律诗,多少有点感慨。一百年过去了,黄土高原依然苍莽粗犷,雪山却早已消融。初夏傍晚,晚霞在狂风中快速飘移,天光云影在熟悉的郭城川上飞度,祖厉河和关川河在目光尽处交汇,和当年诗人眼里的荒凉相比,此时此刻我眼里的家乡更加壮美。
《白草原》
谭嗣同
白草原头路,萧萧树两行。
远天连雪暗,落日入沙黄。
石立人形瘦,河流衣带长。
不堪戎马后,把酒唱伊凉。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秦州知府,甘肃按察使、布政使等职,谭嗣同也跟随着父亲的任职,先后四次到甘肃生活。
年谭继洵担任甘肃的巩秦阶道,直到光绪十五年调任湖北巡抚。从年到年的12年中,谭嗣同有6年在甘肃度过。这12年恰是他从一个14岁的懵懂少年成长为26岁的有为青年的重要阶段,甘肃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谭嗣同大约是光绪九年(年)来到会宁白草塬的。这年的8月下旬,18岁的谭嗣同漫游陇右,来到会宁,在县城逗留二日,于驿馆留联句:“最是凄凉乡梦醒,卧听老马啮残刍。”谭嗣同离开会宁,北行上了我们白草塬,写下了《白草原》这首诗。
实地考察,当时的雪山可能是指白草塬东部靠近现白银市平川区靖远县的屈吴山,“落日如沙黄”似乎不妥,因为会宁周边没有沙漠,8月盛夏也没有很大的风沙,到底是“少黄”还是“沙黄”需要找到原迹考证。诗中河流应该就是图中可见的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诗作描写了诗人旅途中所看到的辽阔苍茫的边塞风光。放眼望去,萧瑟的秋风摇曳着两旁的树木,远处的山头白雪皑皑,与苍天连为一体,落日余晖中,祖厉河在静静的流淌,峭石壁立,黄沙飞舞。诗人把西北边塞的辽阔与萧条描写得生动形象,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
今天看着我拍的照片,对照诗句仔细品读,自有一番滋味。相信会宁人特别是白草塬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甘肃会宁这块干旱的陇中黄土地,虽然土地贫瘠,植被稀少,但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晚晴到当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会宁读书人,用自己的勤奋和才学,在甘肃近代史上发出了会宁声音,留下了会宁足迹。
山下的郭城古镇,是会宁最富裕的地方,也是文化教育最好的地方,解放前本村留美回来的绅士万老先生,兴办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读书人,为地方教育开启了良好风气。八十年代恢复高考以来,仅眼前的这个不是很大的村庄,考出来的大专以上的学生就达到多人。而对面山上的新庄塬乡,一个位处荒山枯岭的小乡,就培养出了甘肃第一个国产博士和留美博士。
会宁、白草塬,有数不尽的故事,请等我慢慢拍摄叙说。
下面请将手机横着继续欣赏单反接片全景图和手机全景图,领略状元县会宁壮美河山。在旖旎霞光、逶迤山河中欣赏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光影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