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
作为CICI妈的同事,我经常被CICI的超高英语水平给惊吓到,然后就会产生“自家孩子怎么那么渣”的自卑。但鉴于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所以我便斗胆应CICI妈的邀约,写点文章分享一下,是如何培养我家羽哥爱上古文的。
在此简略介绍一下:很快要上二年级的羽哥,因为阅读量广泛,在今年上半年被学校评为“书香少年”;在读幼儿园大班时已能阅读原版《西游记》;一年级时能自主读完原版《三国演义》;在古诗词背诵和理解上也颇有心得……虽然这些小事在很多牛娃面前不足一提,但我觉得孩子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值得好好珍惜,因为这都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进的基石。与大家共勉!
羽哥的古文学习之路,是从《西游记》开始的。
记得羽哥从三四岁时就痴迷《西游记》的连环画,虽然我买的版本是最粗糙的那种——20本一套的便宜货,但不妨碍他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求我给他买了根金箍棒,天天扮演孙悟空打妖怪。当时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我们从未想起给羽哥看《西游记》的动画版或电视剧版,以至于娃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和想象,都是从那简陋的文字和画面中获得的。
唐僧的锡杖是羽哥钟爱的玩具。
渐渐地,羽哥觉得连环画越看越不满足,因为信息含量太少了啊,比如他最喜欢孙悟空大战西海龙王三太子(即白龙马)的那段故事,连环画中只描写了短短几句,怎么能满足娃的好奇心?当时,羽哥像个“问题儿童”般,不停地追问相关细节,我一烦之下便对他说:“你不如看《西游记》的书吧,里面写得特别精彩,你肯定喜欢的。”于是在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我们开始了看古文的道路。
这套连环画共买过两次,算是最早的《西游记》启蒙。
由于羽哥5岁时就能自主阅读,所以我特意给他买了两种彩图注音版的《西游记》。但这种缩写版只是概括了原版的主要内容,细节描写皆匆匆略过,且边页里充斥着各种“考试要点”——作为一个拼音都未学过的幼儿园娃娃,怎么可能会提起兴趣呢?于是我又入货了一本“青少年版”,这个版本的优点在于废话很少,原著的精髓都保留了,很少有生僻字,读起来很流畅,羽哥甚是喜爱。但反复读了N多遍之后,羽哥还是找不到他向往的打斗场面,比如收服小白龙这章节只有一小段,求知欲甚旺的他不停地缠着我问,可老娘看的电视剧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了,怎么能回想起更多细节?因此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原版。
彩图注音版的内容有点粗糙。
鉴于羽哥的古文知识实在太少,刚开始都是我和他共读,然后一边讲解白话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譬如“怎生”是“怎么能”之意,“哭将”的“将”字只是形容哭这个状态,“何期”是“为何”的意思,“闻”是“听”,“那厮”是贬义的称谓等等。再者文章中也有部分注音和解释,而我们又不追求全文理解,所以我讲解了部分章节后,羽哥就能独立阅读此书了。
事实上,读书并不是只有“默默地看”这种单调方式,对于喜欢的片段,我们经常采取大声朗读、背诵和表演。犹记得还是《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收服小白龙)这回合,我扮演懦弱的唐僧,羽哥学急躁的孙悟空,真的越玩越来劲。比如我说一句“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羽哥就回我“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然后我又假装哭道:“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羽哥便跳起来指着我大叫:“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最后我们便狂笑一通,感叹吴承恩写得太形象太幽默了!
学习时怎么能缺少“道具”呢?
原版《西游记》我们真的是越看越有味,有时我会提点羽哥几句,让他领略一下文中遣词造句的魅力,其精炼的表意水平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估计是在我的影响下,羽哥对于书中的诗词描写也非常着迷,还自发背会了不少,诸如“龙舒利爪,猴举金箍”、“那个须垂白玉线,这个眼幌赤金灯”、“那个降妖宝杖着头抡,这个九齿钉耙随手快”等等。现在回头想想,可能就是在那时,我在不知不觉中给羽哥埋下了爱好古文的种子。
原版书看起来很吓人,但真的很精彩。
红绿两本都是原版,只是红色的注解较多一些。
如今过去一年多了,羽哥从未丧失对《西游记》的热爱,时不时就会翻出来细看,而他的理解能力也原来越深刻,有时还让人哭笑不得。比如他看到猪八戒“精神抖擞、欢天喜地”去打温泉里的蜘蛛精时,他会促狭地表示,那是好色的八戒想看女妖的裸体。等我想跟他认真分析时,羽哥又来了一句:“其实我都懂的,猪八戒高兴是因为孙悟空觉得好男不和女斗,这才把打妖精的机会让给了他,所以八戒认为自己可以立功表现了!”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看书的同时,我也给羽哥购买了一些网络课程,如乐乐学堂推出的西游记视频,就拓展了不少我们从未